时间:2021/5/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屏山县司法局以高标准、严要求,将教育整顿与司法行政日常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忠诚担当的作风和积极主动的行动,把队伍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和干事创业成效。

屏山县清平乡、屏边乡是全市仅有的两个彝族乡镇,素有“小凉山”之称。自开展队伍教育整顿以来,两个彝族乡司法所闻令而动、令出行随,紧紧把握辖区特殊环境,精心谋划、拓展创新、严格部署、紧密落实,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推进彝区干部群众共同学法。

“送法进万家”,筑牢彝区法治根基。

清平彝族乡司法所和屏边彝族乡司法所在学习教育活动中,认真分析彝族同胞的民风民俗,聚焦矛盾纠纷的风险点、高发区,目标明确、找准方向,针对性对7个村98户彝族同胞开展“送法进万家”入户普法。将《民法典》中合同编、婚姻家庭编、侵权责任编等法律法规和彝族同胞常用的“习惯法”、“毕摩文化”、“次莫文化”充分融合。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充分发扬彝族民风民俗,传承彝族文化,不断增强彝族同胞的法治意识,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

“法治坝坝会”,筑牢学法用法基础

俗话说“骨头越难啃,回味就越香”,清平彝族乡司法所和屏边彝族乡司法所联合彝区普法小分队打组合拳在“彝家印象”聚居点围圈而坐,和彝族同胞“拉家常、叙理短”,摆起了龙门阵。彝族普法员耐心翻译,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解答各类法律咨询,发放法治宣传资料,在先后5场次“法治坝坝会”中余名参与群众获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普法成效,获得广大彝族同胞一致点“赞”。

“彝调会”骨干培训,筑牢法治队伍基础

“彝调会”是彝区专门设立的“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是彝族与彝族、彝族与汉族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纽带。“彝调会”始终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充分发挥“枫桥经验”,为维护彝区安全稳定发挥积极作用。清平彝族乡司法所和屏边彝族乡司法所结合学习教育,开展“彝调会法律骨干”集中交流学习3场次50余人,进行调解经验、法律条文、民风民俗的大讨论,重点针对彝族婚姻约定成俗的高价彩礼、亲人去世大操大办导致铺张浪费、迷信“打菩萨”导致生活困难三个方面问题,结合《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彝调会法律骨干”借助家支观念,以自身为媒介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营造法治环境,提高彝区群众整体素质,降低矛盾纠纷发生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jj/108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