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主编:潘琦 副主编:吕余生 本书执行主编:唐国辉曹玉生 副主编:王文胜蒋廷松 校对:石玉珏唐运勇周雪梅 刘春玉俞梅蒋慧玲 黄海燕唐力扬 伍林芳谢涓贞 本书终审:蒋钦挥吕余生 蒋椆媛唐春烨 本书版权为广西桂学研究会所有 文武双修的金堂村 文 马震宇 一个古村出了3名文进士、2名武进士、20多位文武举人;一姓一族一村有7座公堂,村里建有水榭楼台,还是桂北一带马氏的发源地。这个村子就是金堂。 地理位置及由来 金堂村距县城15公里,今属于才湾镇金堂村委,距泉南高速公路路口不到10公里。从村去镇政府目前还需要过船渡河,村边的大桥正在修建中。 金堂村毗邻湘江,在湘江东岸。在古代是水路和陆路的交集处,是全州经界首过灵渠到桂林的湘江航道必经之地,也是湘桂古道上一个歇脚点。古时,在村外一里左右的大路上两头,各有石柱凉亭一座,如今已毁,凉亭的石柱用去修了水利。 南宋淳熙年间(—年)祖籍江西庐陵的马君三赴广东做官,曾途经金堂村,见此地风水好,“二龙会合,一水中流,湘浦屏山,近襟远障”。他卸任后就带家眷来到此地定居,“聿来胥宇,诒厥孙谋”。此村取名为金堂,撷“金马玉堂”之意。金马即金马门,是学士待诏的地方;玉堂即玉堂殿,供待诏学士议事的地方,金马玉堂旧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马君三即为金堂马姓始祖。 金堂村目前有多户多人口,基本上姓马,有几家不姓马的,其血缘上也是与马氏相关。金堂村是桂北一带马姓的发祥地,据不完全统计,从金堂村搬迁出去的有马姓居住的自然村,至今达80余个。 金堂村宜商、宜农、宜渔,是个鱼米之乡。这里毗邻湘江,既通水路又通陆路,是商贾云集之地。村中沿河一带都是商铺,至今仍有部分保留。因依河而居,在农闲时期村民可下河撒网打鱼。村后有南向的一脉石山和北向的一脉土山,在此交汇。村民说那是土龙和石龙的两条龙脉。在两脉之间是一片良田,延伸到远处的山边,常年有溪水可供灌溉,地势相对较高,故少有洪涝之灾。 科举时代的辉煌 金堂村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年出版的《全县志》和年编印的《金堂马氏家谱》中都记载:从清朝乾隆年开始,金堂村出过5位进士(其中3位文进士、2位武进士),20多位文武举人(名录见附表)、岁贡生6名,廪生5人,庠生近名,国学人,其中六品官22人,有受旌表者42人。以前村里有很多甲石,大多都在土改及“文革”时期破坏了。 甲石又叫功名碑,它是科举考试的产物。明、清称科举为科甲,经科举考试中举人、进士者称科甲出身。甲石是取“科甲”之意命的名。甲石是考中了举人或者进士的人,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名片”。一般都是立在村口的交通要道旁,也有立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甲石除了以此彰显身份外,还能激励后辈发奋图强,通常甲石都是成对树立。 老井和古树 全州老百姓把从地下涌出的泉水都称作“井眼”。金堂村有两口古井,至今仍然是村民们日常饮水的水源。一口井位于村中心,人称“老井眼”。另一口井在村的东头,称“雷井眼”,旁有一棵几百年的大树,每次村中打雷,都好像是从这口井的位置传出雷声的,因此称之为“雷井眼”。两口井旁的地质都是岩石,井水是从底下岩层流出。曾经有一年打雷,井里还游出很多鲢鱼。 雷井眼旁的大树,看上去有上千年的历史,究竟树龄有多长,需要林业部门的专家测定才能得出结论。 村中还有三棵古老的凉树,有三棵樟树,成三角形分布在村里三个不同的方向。 凉树学名叫重阳木,也有称之为水凉树的。这种树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但在广西很少见。凉树不是全州的本土树种,是不是村里的先人们在外地为官带回来的树种呢?或是马氏先人们思念江右(即今江西省)故土,特意从江西带到此地栽培?据说,种凉树和樟树是有象征意义的,先贤们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成栋梁之才、著天下文章。 老房子、大房子 村中最古老的建筑,是被村民们称之为“桂花树边老房子”,因为老房子门前有一棵很古老的桂花树。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民居,因历年来有人居住,房子相对保存得还算完整。远看其貌不扬,较清代建筑还略显矮一些,也没有华丽的马头墙,但屋内其建筑用料之奢华,定会令你愕然! 老房子的大门采用了北方四合院金柱大门的建筑风格,左右有耳房,门框上有四个门簪,门簪有精美的雕花。天井地面全是青石铺就,最长的达二丈之长。四角的石料都是用一整块L形石料,而非两块拼接。天井的排水系统布局科学合理,出水口是在整块石料上凿出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下雨时一个大“钱眼”将天上的雨水全部收纳,有聚财纳福之意。老房子的石门槛用料非常讲究,雕有飞凤、盘龙、祥云、百花,工艺精湛! 如果这座老房子是明代建筑,铺装了如此奢华的地砖,用了如此精美的石料,那房子的主人不是高官定是显贵。村民们都不知道这房子建于何年,最早的主人是谁?据了解,这里是乾隆年武进士马廷魁的爷爷福川公住过的房子,马廷魁也在此屋里生活过。 离此屋不远处的马龙泉大屋和马凤冈大屋,是建于乾隆末年嘉庆初年的建筑,比起这“桂花树边老房子”还要“高大上”。 马龙泉大屋村里人称之为“大堂屋”,即敦本堂,是村中最气派的建筑。据说是宣武都尉马一逑(号龙泉)的住宅,其继子马廷魁(字宏哲,号熙屏)是乾隆癸丑的武进士,曾任广西驻京的提塘官、江苏大河卫漕标守备。 偏屋是厨房、粮库、银库及下人们居住区。每年收回的粮食都存放在偏屋的粮库里。粮库为防潮、防鼠,用楼板离地而建。偏屋内还有香火房,供家眷们初一十五烧香化纸之用。 龙泉公大屋建于乾隆晚期,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是二进的天井院住宅,有二个天井,左右有厢房。 在马龙泉大屋的堂屋里,高高地悬挂着写有“敦本堂”三个字的大匾,字是用金粉书写的楷体字,字迹饱满、苍劲有力。字是谁的手笔?是哪一年所写?现已很难考证。 敦本,有厚道、务实之意。《宋书·武帝纪中》:“公抑末敦本,务农重积,采蘩实殷,稼穑惟阜。”唐代孟郊有《蓝溪元居士草堂》诗:“读书业虽异,敦本志亦同。”清代冯桂芬《序》:“阅其书,勤农桑,疏沟洫,重学校。大恉以兴教化、敦本厚俗为务。” 马龙泉房子的地面,据说是用磨浆坭加石灰、黄糖、桐油等原料捶打、冻结而成,与故宫太和殿的地板有得一比。太和殿的金砖是单块铺装的,而大堂屋的地板是整体无缝成型,而且几百年来越用越亮。 大屋前的环水系统有水闸,可向屋前的水阁花园注入活水。花园与大屋由高高的照壁隔开,据说还有戏台与水阁相望。当年房子的主人与来宾在此品茗、看戏,那个气派的场景,如今我们只能想象一下了。现在水阁石基依然保存完好,只是上面的楼阁早已灰飞烟灭了。此类水榭楼阁的建筑,在广西不多。 马凤冈名叫马捷三,讳名马一道,号凤冈,他是马龙泉的弟弟,其以子贵,被勅封赠为承德郎。儿子马廷修虽然没有中举,但由国学候选州同。马凤冈大屋大约在嘉庆十年所建,由于是马龙泉的弟弟,因此他的房子在建时就比哥哥的房子矮了三尺,但占地面积一点也没比哥哥的少。 马凤冈的大屋是院屋相连的建筑机构,院墙也是照壁,出入需从两边耳门。入院内才见到大门,门前是一块很宽的平地,不知当年这个大坪是花园还是练武场?大屋是二进的“天井院”住宅。两个天井旁的厢房如今损毁严重,实在是可惜! 有石碑刻有“皇清雍正拾壹年癸丑恩拔岁进士马讳鋕弘立”。这块碑是建这座房子时立的,还是从其他地方挪移到此地的?一时还找不到答案。 吊脚楼房子是一座规模很大的三进院宅,由三个天井院相连组成。从弧形的门和窗这些建筑元素来看,它应该是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建筑。 金堂村的公堂 桂北一带把村中办公事的房子称为公堂。公堂包括家庙(祠堂)和公房,它与通常说的衙门公堂不是一个概念。公堂一般是有墙、有院、有天井,但基本没有房,就等同于现代的会议厅,它的功能主要是提供聚会、聚餐、议事,而祠堂还多了供奉和祭祀的功能。 金堂村建有福川公公堂、三房公堂、谱公堂、银塘公公堂、宇房公公堂、顺义公公堂、伯起公公堂等七座公堂。这七个公堂都是马姓的公堂。 三房公堂保存得还比较完整,是村里办大事、开大会的地方。目前村里开露天的大会,可以去学校操场开,如果是开室内的大会就只能到三房公堂了。福川公公堂的照壁造型,似一个三开牌坊,做工非常精美。基座是雕龙画凤的大理石,顶上是似斗拱的墙檐,中间的画和两边的字已经看不清了,但上框中“奕世承恩”四个字仍然清晰如新。奕世承恩表达了祖先们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 福川公公堂墙上的山水画,流水、石桥、村居、古树、雁群、远山,表达了古人们美好的精神追求。画师技艺高超,用笔娴熟老到,真是高手在民间啊!公堂内的柱子都是八边形石柱,一共六根,柱上刻有对联,分别采用了阴刻和阳刻两种工艺。这种纯粹用石柱不用木柱,将对联刻于石上的建筑形式,实不多见!目前该公堂分给了几家村民做了牛栏。 谱公堂是族人们修谱时的办公场所,目前保存还算完好。 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起到“辨亲疏、明昭穆,传文化、扬祖德,教子孙、鞭后世,纳典范、提素质,斥腐败、倡清廉”的作用。家谱是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有着重要价值及意义。金堂村的谱书公堂,就是为修家谱而建的专门建筑,平日,这个公堂又起到了供孩子们学习的教学功能。这充分反映出金堂马氏十分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传承。金堂马氏曾于清嘉庆初年、道光十二年和民国十三年,三次大规模地编修过家谱。 银塘公公堂已经倒塌,只剩下一面山头墙,墙上嵌入的家庙石碑上,字迹还清晰可辨。银塘公即马奠三又名马一通,他是乾隆丁卯举人、戊辰进士,从家庙碑记里可以知道这座公堂建于嘉庆二十三年。 外墙还保留有一圆拱门的这座公堂,叫宇房公公堂,损毁很严重,里面也成了猪栏和牛栏。但公堂墙上的古画还依稀可见,有大虾、有远山。 村中还有一座公堂叫伯起公公堂,如今虽然已成废墟,但马氏家谱里对马伯起的评价很高,说他治家有方、因材施教,医术高明、拯救百姓,又精通风水、有求必应,他还知人善解、因势利导。谱书中说他:“翁之家教井井有条,其天资秀出者则教之读,天资鲁钝者则使之耕,故翁之一家孙子重孙子林林萃处,虽孩幼不使失其教焉……翁慨自幼羸弱多病,以养生故憩举子业,精研岐黄,近而亲友戚族,远而外乡外邑,莫不登门求请,翁慨与拯救无所拒绝……人有就问之者,往往因势利导,籍事指迷,发其善心,杜其邪念,故人亦乐得翁与为周旋……” 村里还有好多感人的故事,如马德表断结百年陈案,百姓为其建生祠;马三姑断指守节等等! 古桥、古墓和古路 村中有古石拱桥,穿村而过的聚龙溪,穿过这座石拱桥后不到3丈地,就汇入了湘江。 马德昭墓位于离金堂村一公里处的满竹山村旁。原墓道左右两旁有石马、石狮、石人,现均被盗走,目前仅剩下一个石牌坊。墓用石材,内外两圈围筑,现也被严重毁坏。 马德昭,号春园,道光戊子举人、乙未进士,历任湖北应城、黄安、宣恩、来凤、保康等县知县,因有政绩被朝廷备加一级补用知州。他在道光己亥和咸丰辛亥两次科考中,担任了湖北省乡试的同考官。 走进金堂村,村中的大路基本上都铺青石石板,稍窄的巷道铺的都是鹅卵石,拼成钉子路。 民族文化流传数千年,离不开每一个家族培养出的一代代优秀儿女。后人在世,也不能忘记祖祖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金堂村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看着一栋栋即将倒塌毁坏的老宅,看着被蛀蚀的家谱,真是思绪万千。对古村落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是留给子孙后代们的一个艰巨的课题,政府需要重视,社会各界需要支持,村里的子孙后代们更需要以身作则,我辈责无旁贷! 下期预告 北宋王巩隐居地南宅 《全州古村落精选》目录 全州镇 风光迷人的邓家埠/蒋廷松王敏1 也曾显赫的雷家村/寄小文13 全州武举第一村彰甲/蒋廷松赵立辉25 黄沙河镇 “金盆之地”大路底/蒋锋蒋建国蒋腾达36 “六世科第”竹塘村/周雪梅46 庙头镇 桂北古村大碧头/宾泽文55 声名远扬的歌陂/蒋祖基70 历史悠久的宜湘河经村/经继洪80 大西江镇 精忠孝义尚武的“六户”/蒋咸喜90 耕读传家的大石江/蒋咸喜 古樟掩映经家村/经友三 古风悠悠的鹿鸣村/蒋咸喜 龙水镇 民国时名声显赫的禁山里/蒋廷松刘义斌蒋钦挥 书香门第数龙水/唐国辉蒋岳 千年名村话桥渡/蒋廷松 依山傍水的石脚村/廖文丽 才湾镇 三代翰林的才湾村/汪丽 文武双修的金堂村/马震宇 北宋王巩隐居地南宅/王喜修 神秘古老的寨圩/陶启兄 绍水镇 江南水乡梅塘村/赵清泉 人杰地灵白塘村/赵忠东赵忠恒 地润人和谐的靠背/陶启兄 崇文厚德的洛溪张家/张师宽 源远流长话水头/陶启兄 民风淳朴的下宅村/谭逢贵 石塘镇 千载桐封泽沛田/王文胜吴冠金 悠悠古韵的太白地/王琼 咸水镇 悠悠岁月的塘头脚/蒋国喜毛江海 凤凰镇 千年古邑的建安司/马震宇 古韵悠然的上畔塘/蒋建刚蒋淑亮 安和镇 全州的“小九寨沟”大塘/唐运勇 人杰地灵的青龙山/蒋博 两河镇 私立书院第一村——大田/王文胜 地处交通要道的隔壁山/王文胜 历史文化厚重的鲁山/廖萍芳廖赟 湘桂古道上的明珠鲁水/廖文丽廖基熙 湘源廖氏发源地新富洞/廖旺月 明清军事要隘上刘家/刘昌逸 永岁镇 宋元明朝望族葛岗陶村/陶启兄 著名的举人之乡大岗/蒋廷松 湘流名胜梅潭村/蒋咸喜 洮水之滨的传统村落——慕道村/吕余生蒋士安 科甲传芳话石冈/蒋喜国蒋顺忠 东山瑶族乡 千年石寨话清水/肖明英 神秘迷人的瑶族古村上塘/王子豪 蕉江瑶族乡 青山绿水的绕湾村/刘干武刘溯龙 瑶民起义发源地桐木江/刘溯龙 (内部资料,工本费30元/册) ·了解全州历史文化,从这里开始 本平台文体不限(绘画、摄影作品要求配文字说明),来稿必须为原创网络首发(特约稿除外),同时欢迎在校学生来搞,投稿前务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