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后吴,曾经繁华的明清街市

吕纯儿

后吴,这个有着多年历史,多处文物点的古村落,完整地记录着一段明清时期永康商业的历史。

曾经有过的喧嚣、鼎沸都已随着历史的车轮远去。然而,从这个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中,我们依然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看到一个个吴氏先人行走过的人生轨迹,代代吴氏子孙用毕生营造过的生活。当年的斑斓色彩已在岁月中褪去,留给后人的,是一段如剪影般神秘而光辉的历史景象。

(后吴村吴氏子孙祭祖)

司马第

“司马第”,是厚吴古村最有排场的一处建筑,占地面积0平方米,三进二天井,南大门处有一围墙,庭院入口建有重门。整座宅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为四合院式,29间考究的木结构房子在同一纵线上整齐一字排开,赫赫扬扬,村民们也称此建筑为“二十九间”。遥想曾经在这里居住的主人,他的子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之众和门庭显赫。

这个建筑显然是“司马”的私人宅第。“司马”吴文武生于乾隆五十四年(),童子试成名,后在嘉庆十四年()由太学生考授州同知,后为“司马”。

吴文武对子孙教育的重视,在“司马第”这座建筑中显见。庭院的正门上方,为石刻“司马第”;宅院二门,题为“仰瞻山斗”,左右门额书“书府”“墨林”;屋檐下的墙壁上题有文人墨客的诗词绘画等。吴文武有7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太学生、庠生、贡生等。然而,“司马第”,不仅仅是书香门第,也是经商之族。当地著名的“阿迟火腿”经营者就是吴文武的子孙。

(司马第)

阿迟火腿

“阿迟”是火腿的品牌,也是火腿制造者的名字,村子里名气很大的“仪庭公祠”就由阿迟筹建。

吴仪庭是阿迟的父亲,生于清嘉庆十二年(),47岁时考取进士并候选儒学训导。他生有四子四女,却因生逢乱世,他的妻子和三个儿子相继离世,吴仪庭续娶并生了三子一女。大儿子名邦定,乳名“阿迟”,意为迟来得子。阿迟从小得到很好的教育,后为州同知衔。他不仅租田放佃,而且腌制火腿,因为经商有道,讲究诚信,加上火腿质量上乘,被老字号“金华火腿”定为重要产地,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关于阿迟火腿的故事,代代口口相传留下来许多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据说,那时候每天都有数十甚至上百名人组成阿迟火腿的挑夫队送货到金华,挑往金华的是火腿,而挑回来的却是满箩筐的银圆,可谓日进斗金。

经过十多年的经营,阿迟一家已富甲一方。阿迟和几个兄弟一起建造了仪庭祠堂,还各自建了七间头、十三间头等10多处新宅院,他们兄弟几个所建房子总共有百间之巨,经济实力已抵过半个村庄。这个家族已成为当时后吴村最富裕的大家族。

祖辈们传下来的故事中,还有阿迟腌制火腿的独门秘方:腌制火腿最难之处是预防长虫子,而长虫子的原因,在于裸露在外的骨头截面惹的祸。因为裸露在外的骨头截面留有许多缝隙小孔,是蚊蝇最喜欢也最容易放卵的地方。一旦有蚊蝇放卵、长虫,这只火腿基本上也就成次品了。而阿迟家的火腿从来不会长虫,原因就是阿迟破解了这一难题。他只用一把盐巴把裸露在外的骨头截面留有的缝隙小孔堵了个严严实实,蚊蝇也就无缝无孔可叮了。

阿迟家的火腿生意越做越红火,阿迟的牌子也越做越响。据说村里的其他火腿作坊制作的火腿卖不出去时,只要打上“阿迟”的印记就可以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从后吴的历史资料中记载,吴氏先人开始腌制火腿早在阿迟之前。但在阿迟的影响下,后吴村腌制火腿已经成为一大产业,涌现了一大批的火腿商人。

(吴仪庭公祠)

古老商号

后吴商业的发达,得益于农业的发展。每每稻谷开镰的时候,人多难招待,主人家就会烧上惹人口水的“肉饭”。“肉饭”是后吴村独有的美食,经祖辈相传至今。“肉饭”做法很讲究。先用五花肉熬出油汁,再放进酱油等调料,再炒进浸过的米,待米炒到半生熟的时候,再倒入水用强火把饭闷熟。那口味当然香糯无比,让人流口水。

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走在后吴这座古村落之中,会发现许多过廊、沿街的店铺。店铺古式的结构和古旧的木板门,注释着那个年代的故事。后吴村曾经有过的贸易除了火腿之外,还有酒、中药、木材、百货等。在古村落中行走,会不时发现许多古老商号,如“裕兴典当”“涌泰酒坊”“同仁堂号”“振济堂”“协和商店”等。

吴氏的子孙们不仅把后吴村打造成一个繁华的贸易中心,还走出村庄,吴华简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吴华简的生意规模曾经拥有龙泉的一条街道的规模,他做的生意不仅有火腿、酒、百货,还有木材生意。据说他在龙泉的山林,曾经一山连着一山,一片连着一片。吴华简还曾被选为龙泉工商界的领袖人物。

后吴贸易的繁荣,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也包括律师业和戏班子,吴邦瑞就是当时永康著名的律师。

(后吴村明清街市遗韵)

戏班子

后吴村作为贸易的繁华之地,过年过节,祝寿贺生,喜事特别多,总是会邀请戏班子助兴。后吴不仅有自己的戏班子,而且名声很大,即使在附近县市也颇有名望。明清时期后吴村的戏班子有三四十名演员,清一色都是男性,女性的角色也由男性反串。

原后吴村村委会主任吴雄伟八九岁的时候,喜欢到一位叫吴显仪的老人家里串门。吴显仪曾经是戏班子里的带头大哥,多才多艺,戏班子里的演员若碰到什么事不能出演,总是会找他帮忙串角。他从戏班里退下来之后,村里有什么写写画画的事,也总是找他帮忙,记得他曾经画过《三毛流浪记》等故事画。吴雄伟喜欢吴显仪带头大哥的风范,也喜欢他的多才多艺,下雨天或空闲的时候,吴显仪的家里总是有一屋子的人。

后吴的戏班子曾拿过许多大奖,现在依然活跃在丽水、金华、义乌、东阳、缙云等地。

走进后吴老村,还可以看到许多村民做刺绣的身影。刺绣是这个村庄的传统工艺,上至80多岁的老太太,下至十几岁的小姑娘,个个都有一手刺绣的绝活。这个刺绣的工艺,就是戏班子延伸下来的产业链。后吴村刺绣的布料、工艺都十分讲究。龙虎凤凰、金玉满堂、八仙过海等各种图案的刺绣精美细致、栩栩如生,极富中国古老传统的韵味。

(后吴村刺绣)

吴家试馆

后吴村商业的发展,也得益于一片崇尚教育的沃土。

在金华古子城酒坊巷,有一处古建筑“吴家试馆”。吴家试馆占地余平方米,里面有祖先堂、课堂、厢房、菜园等。这里曾是后吴村吴氏子孙到金华赶考时的接待站,供吴氏子弟赶考时复习、住宿、吃饭之用。一个村庄专门为赴考的学子设立试馆,这并不多见,足可见吴氏先人对教育的重视。我到金华工作后,曾专程去看过“吴氏试馆”,“吴氏试馆”在酒坊巷北端,石额,石门,楷体大字“吴氏试馆”庄重古朴。那个时期的吴氏子孙是幸运的,一个家族的显赫和实力,陪同他们走过了人生的启程之站,也是最重要的人生之站。

后吴村庄里有一座叫“澄一公祠”的祠堂,由吴樟的儿子建于清顺治年间。吴樟有6个儿子,村里最早的进士吴宁就是吴樟的次子。继他的儿子吴宁考上进士后,孙子吴磷也考中进士。而吴樟一生重视教育,对子孙严格训导,是一个教育家族的典范。

原“桂花居”的主人吴贵书的爷爷是位秀才,有五个儿子,五个女儿。吴贵书的父亲在五兄弟中排行老四,他爷爷很开明,鼓励自己的儿女们到外面闯荡、求学,以成大器。吴贵书的父亲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写字画画都很好,曾就读于刘海粟艺术专科学校。吴贵书的母亲毕业于师范大学,其外公陈焕章曾给孙中山当过秘书。

后吴村的每一个宅院里,似乎都有一个与教育有关的故事。后吴村的历史上,有过屏山书院和各种私塾。

(澄一公祠)

历史画卷

翻开浙江商业的发展历史,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就出现在中国的江南地区,商品流通领域扩大,商人活动十分活跃,商帮逐渐形成。清朝时期,浙江成为近代工商业和商帮的摇篮。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不少浙江籍官僚、买办和商人相继创办了一批民族产业公司。浙江商人是中华民族中商业的中坚力量,对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后吴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之中,实现了从一个农业村庄向工商业市场转变的实践。细细端详一座座老建筑,触摸着历经沧桑的墙壁和木门,心生许多的感慨。这些老屋中,不知有多少先人做过掷地有声的决定,有过多少悲伤和挫败、喜悦与飞扬。在这些老屋之间,一定有过商帮的彼此依存、朋友的深情厚义,以及作为一个书香世家和贸易世族对社会的道义和担当。其间的许多故事我们已无从知晓,但他们那个年代里经历的点点滴滴,一定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他们一次次实践,一次次修改内心地图,他们到过了祖先不曾到过的地方。

照片拍摄:应敏

项新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jj/149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