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导语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因文化而集聚人气,因旅游而熏陶气质。屏山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元代已有马湖路建制,洪武四年至雍正五年为马湖府。近千年来,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遗存,集中展现了屏山古代文化。向家坝电站的建设,淹没了原马湖府古城。历经5年多的辛苦抢救和复建,使得这座千年古城得以重见天日。为进一步讲好屏山故事,传播好屏山声音,深入推进文化屏山建设,我们调研收集,整理了42处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大家在心灵深处感受到历史文化的余温。由于时间仓促,时空跨越大,第一手资料有限,因此,肯定还有不尽人意和不完善的地方。恳请读者朋友多多加以指正!自第一期开通后,得到社会积极响应。屏山县作协主席刘光友通过采访等形式,为马湖古城内古迹之龙桥撰写了一篇文稿,现全文发出,以飨读者。

千年时空穿越·水下古城重现

屏山县马湖古城系列故事②:龙桥

龙桥的来历传说龙桥造型独特,身上暗含很多前人的讲究之道,也见证了屏山人的奋斗之路。以前造桥都喜欢在桥的两头两尾用石头雕刻凶猛的野兽,如狮子、老虎、貔貅、龙,以增加威严。但是龙桥的龙,不是在两头两尾,而是在桥拱的正中间,龙头是向着沟里面,龙尾在沟的外面,当地人叫它进山龙。龙首嘴里原来有一颗石珠子,可以灵活转动,可惜在破四旧的时候毁了。按龙桥所在的金沙江地理位置来看,应该龙头面向金沙江,成了气候的龙才能够顺江而下进入东海,毕竟龙王是住在东海里的。我们的先辈为啥要一反常理呢?据传说:为了修建这一座桥,不知道反反复复修建了多少次,匠人和官府都被折腾惨了。只要石溪井坝里面发大洪水,金沙江也同时发水,石溪滩洪水使劲往外冲,与石溪里面出来泥石流汇合在一起,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挤压之下,一座小小的石拱桥,完全禁不起折腾,冲毁了修,修了又冲毁,反复多次修建。后来在屏山县令张九章的组织之下,又重新修桥,当然这一次就大干了,桥拱的高度由原来的十七八米增加到高20米,宽3.5米。并且听信了高人的指点,说桥上的龙,千万不能够顺着金沙江向,对着石溪沟才能战胜发大水的肉龙,再凶猛的肉龙只要遇到前面有一条比它强硬的石龙抵挡住,就再已无法冲出石溪沟,只敢乖乖驯服了。漫话“龙桥三坡”在新安当地留下了很多关于龙桥的故事,充满了乡土乡情,令人陶醉。其中,他们最爱摆的就是“龙桥三坡”的龙门阵。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生产队安排年轻人到屏山修建“宜屏公路(从宜宾至屏山)”。到年底民工回家过年,抵到腊月二十才放假,中途要翻越龙桥三坡。为了节约钱,他们早晨天还没有亮从底坝出发开始走,带点盘缠,屏山到新市镇华里左右的小路,一天即可蹬回家。民工们穿一双新草鞋,到家已经磨穿。走哪里都不怕,只怕翻越龙桥三坡,那是令人心头发颤的记忆。为啥称为“三坡”?龙桥三坡的第一坡就是从解吉寺开始爬坡,翻过龙颈子再往龙桥沟底过龙桥;从龙桥沟底往上又爬龙桥山坡,爬上寸腰岩,此为第二坡;梭下观音桥(现在的青龙山、下洞子湾隧之间的那条沟),经新开滩到平夷司,第三个坡就平缓一些。在茶马古道的时代,从叙州上来,要克服的难关何止三个坡,那是翻山越岭的年代。单说下河坝到黄琅宋家岩15华里的这段坡就已寸步难行,初次去的人几乎是爬着走。如果来回背凉山生意都能够把做两个坡走完,你这一趟生意就基本算成功了。龙桥因闭塞而贫穷,但是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石灰石、铜矿、天然砂……可谓“打开井坝村,世上无穷人”。现在汽车油门一踩,一飚就过了。在交通落后的年代,全靠两条腿走。从叙州府沿江而上,走到蛮夷司(新市镇)最少要6天。专门吃背生意这碗饭的背伕,如果背上斤货,一天能够走上40华里就是相当行市的人了。背伕们第一天从叙州府出发,傍晚抵达安边,住下来休息一夜;第二天从安边走到书楼;第三天从书楼走到屏山;第四天从屏山走到龙桥(没有建这座桥的时候叫滩里头);第五天从龙桥走到平夷司(新安镇);第六天从平夷司走到蛮夷司(新市镇)。放到今天,交通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新市到宜宾的客车,只需要四个多小时便跑完全程,若是将来高速贯通,更是只需要不到两小时。假如背伕们能看到今天的改变,不知作何感慨。神奇的“七股水”龙桥(滩里头)修好后,人气慢慢兴旺起来,逐渐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场镇,解放前这里还是乡公所驻地。龙桥一直都是一个缺水的干坡坡,平常时候沟里面水长年不断,生得非常奇特的就是离龙桥沟上面米的地方生了鱼盆子的泉眼,这里有源源不断的鱼从泉眼里面游出来,天天都有人在那里守着捡鱼。人都是自私的,时间久了,街上几家人都想独自霸占泉眼,到最后发生大型打架斗殴事件,还闹出人命来。官府一气之下,把这个泉眼堵死了,再不允许私人独占。可是却事与愿违,原先的泉眼被堵住后,反而从其它地方又冒出七个泉眼,增加捡鱼的地方,发生斗殴的几家人笑开了怀,一家跑去霸占一个泉眼,这样才把问题圆满地解决下来,后来乡民把拣鱼的地方命名为“七股水”。龙桥见证屏山的发展长年累月干活的背伕,也叫背二哥,从叙州府背到自流井(自贡境内)、邓井关的盐巴进大小凉山,又从凉山背山货回叙州府,来回都不会打空趟子。他们天天结伴而行,中途必经龙桥。背二哥的源源不断,客观上促进了龙桥经济和客栈的繁华。那时的龙桥一带,路上打杵声、马蹄声此起彼伏,轿子、滑杆的咕嘎声络绎不绝。护镖走局的,从叙州府出发到小凉山的必须在这里放梢休息住扎,背尽了人间的千辛万苦的背二哥,长期入住的是条件极其简陋的幺店子,有钱吃一碗帽儿头或豆花饭,没有钱的就把自己带的干粮,炒面拿出来,铜罐儿吊起烧一点开水,把炒面调得到干不清的面糊羹吞下去。累来人困马乏的,开水都懒得烧,窊一碗七股水的泉水,调一碗面糊羹吃下去。人多,没有办法住,热天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幺花店的街檐坎上,把背架子放稳当,千巴衣裳铺在地上将就睡一夜,天色未明又继续出发。龙桥这一条幺店子街道的热闹,还有一个原因:金沙江水路通船,这里又算得上是一个水陆码头,成了物资集散地。走船的船夫子,在这里装煤炭、石灰,石溪井坝里面挖出的优质无烟煤,一部分运到龙桥坝烧石灰、做煤炭,另一部分通过船运送到宜宾城里。煤炭老板收入可观,单是一天的收入,铜钱都能装满船上一个大柜子,所以,现在复建的公路龙桥附近有一座大桥叫钱柜子大桥。由于那时的大型的木船全靠人力,一般就只能够到龙桥码头,龙桥到石溪滩太陡。船根本没有办法往里拉,20世纪六十年代的机动船才通航到新市镇。在龙桥的石家码头,现在的龙桥村与与乡村公路钱柜子大桥下面,在一个大石头还刻有“试航蛮夷司”几个大字,落款时间年,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民生航运公司试航吧!可惜这些石刻现在已经沉入了江底,不知道有摄影爱好者拍有照片没有?如果有更好,能够看一看更好。一座看似不起眼的龙桥,见证了屏山一个地方发展的奇迹。(刘光友供稿)

本文来源于“马湖古城”

文章已于修改







































白癜风的临床表现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jj/80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