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青山叠嶂言缥缈,碧水重溪语玲珑。大山中的小溪潺潺,水珠与青石碰撞,激荡起山间清新的山风与岚雾。汽车行驶在新修的水泥路上,顺着道路与溪水一同蜿蜒而下,就到了依山傍水的三万里村,山与水总是充满灵性,将这个群山之间的小村孕育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三万里村

革命老区基点行政村

屏南县路下乡三万里村为革命老区基点行政村,第五批省扶贫开发重点村。该村位于路下乡西部,西与门里村相邻,北与芳院接壤,东与柏源、长桥镇接连,距县城3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平均海拔米,共有98户人。

仙山脚下的花草村落

初次听到三万里村的名字,总以为是个面积广阔或路途遥远的村庄,到了村中才发现,三万里村的面积并不大,甚至称得上玲珑可爱。

至于为何有这个数字村名,则是源于有趣的谐音故事。三万里村,因处于山区之中,地势曲折,故而取名山塆里,随着代代村民的口口相传,语音渐渐发生变化,崎岖的“山塆里”也由此变成了遥远的“三万里”。

▲三万里村水库

虽然名字改了,但是却难以改变三万里村秀美的地貌。这个古雅小村坐落于仙山牧场的山脚边,从村口望去,能远远望见环绕着云间岚气的仙山牧场。一条柏源溪绕村而过,汇入村旁的水库之中,以供发电生产,抚育一村儿女。

踏过飞架在柏源溪上的古桥,便来到了村中。入村的道路是平坦的水泥路,道路两旁种植着茂盛的百香果,绕藤爬架,展叶舒枝,放眼望去,满是盎然的绿意。高山上的果子总是晚熟,城里的百香果已经长过一季,这儿的仍旧如油绿的圆球挂满枝头,煞是可爱。

行走在三万里村的小巷中,恍如踱步于陶渊明的诗篇之中,乡野的淳朴风物无时无刻不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娴淡岁月。

三万里村的房屋不高,黄土磊成的院墙比肩而立,将村子隔出数条小巷。小巷十分得干净整洁。巷内房屋的门前大都有横出的门檐,下面坠着火红的灯笼或驱虫的艾草,在小巷的清凉风中曼妙摇曳。偶有山间的雀鸟停在檐上,啾鸣吟唱。此时,风吹红灯影,鸟鸣屋上梁,斜阳半洒,墙影斑斑,实在是城市中难得一见的悠然风光。

山间的村民也有自己独有的浪漫。在三万里村几乎家家都种植花草,品种也是多种多样:月季、菖蒲、兰草、萱花……举目皆是斑斓缤纷、山花浪漫。村中蔬果的长势更是喜人,用竹竿搭个架子放在屋前,便爬满青藤,结满瓜果。

村子里新修缮的亭子,二叠八角,别致精巧,村里的老人们偶尔会聚在亭下纳凉休憩,打发时光。

三万里村的时光,总是过得散漫又悠然。在鲜花芳草之间,与亭子里的老人们闲聊交谈,听鸟鸣溪声,任清风拂面,已成为村中的日常。也许你也可以来村里过上几日,这样“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体验,不失为生活的一大雅趣。

英雄赞歌,汇聚星星革命之火

别看三万里村现在一幅清风徐来、花香野趣的田园景象,曾几何时,这里也是一片革命的热土,在这片土地上,革命先烈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村里的建国前老党员徐功泽尚还健在,目前已93岁高寿,据他回忆,战争时期,三万里村的村民基本上都参与了抗战,更有许多的爱国志士在战争中英勇就义,以身殉国。

▲徐功泽黄朝曲

年出生的三万里村村民黄朝曲(-)。年参加革命斗争,曾在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陈国祥部参加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后,黄朝曲留在闽东革命老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年3月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撕毁国共合作抗日的协议,大肆捕杀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共产党人和游击队员,黄朝曲随闽东北党组织转入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年6月于建瓯山后战争中牺牲。

黄陵佃同是三万里村村民黄陵佃(-),年参加革命斗争,曾作为屏古瓯(屏南、古田、建瓯)游击队员、闽浙赣边区纵队闽东北支队战士,参加了屏古瓯游击队的反“清剿”斗争和迎接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建的游击战争。年4月在屏南县路下乡义佳山战斗中牺牲。徐建久

徐建久(-)年出生于三万里村,年参加革命斗争,曾作为工农红军闽北独立师屏南县游击队交通员,参加闽东北苏区三年游击战争。闽东北独立师新四军北上抗日后,徐建久留在闽东革命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作为屏南县党组织秘密交通员,参加了闽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反“清剿”游击战争、解放战争和迎接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解放闽东北的作战。新中国成立后,受命在屏南县三万里村组建农会,组织群众开展支援前线、减租、清匪反霸和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斗争。年4月在三万里村剿匪斗争中被敌人抓捕,因受酷刑重伤后,不治牺牲。

黄朝曲、黄陵佃、徐建久……这些名字看上去或许普普通通,但在他们的背后却是以血肉之躯奏响的战争哀歌,这份不畏强暴、顽强奋勇的革命精神震古烁今。

三万里村的人民也从未忘记那段历史,村口处的红色纪念馆正如火如荼的建设着,待建成之后将陈列展示战争时期的相关文物与英雄事例。革命精神深深植根在三万里村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开枝散叶,催人向上。

▲建设中的红色纪念馆

老村与新事

作为老区基点行政村,山多地狭,道路难行是三万里村在抗战时期的优势所在,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却成为制约三万里村经济发展的原因。然而在这几年,大山里的小乡村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自年12月第五批贫困村整村推进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在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三万里村围绕“定规划促发展、抓党建促脱贫、抓治理抓民生”这一发展思路,本着弱鸟先飞,水滴石穿的精神,根据村中现有条件,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脱贫致富道路。

山多地狭,三万里村却偏向山中寻宝藏。除了种植板栗、百香果、毛竹等经济作物之外,三万里村还从丰富的红色土壤中汲取养分,村企合作,努力推动打造仙山牧场—山峰—三万里村红色旅游线路,通过消费扶贫、就业扶贫、资金帮扶等措施帮助村民创收。

▲仙山牧场

此外,三万里村还因地制宜,以红色文化旅游、中小学研学基地和康养村庄为导向,逐步完善村中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村中已立了太阳能路灯,解决村民夜路难行的问题。

花卉大棚、农村托儿所等设施也在建设当中,在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的同时,构建起干净、整洁、便捷,美丽的宜居村庄。

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使三万里村这样一个偏远老区村逐步稳健走向美丽宜居的现代乡村。年,村中的6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高,达到6.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预计于年底完成整村推进脱贫摘帽。

水洗过往,山蕴新生。娴静淡雅的悠然时光、慷慨激昂的红色过往与冲劲十足的新规划新发展,都在这个以山为居、伴水为邻的村庄中融合流转,继而迸发出独属于三万里村新的生机与活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jj/93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