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故名也

尚未达淤极点

斯时天气已热

斗指辛为小暑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常言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7月6日就是小暑了,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节气,预示着酷暑就要到来,此时天气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所谓“无病也是三分虚”。故而,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陈淑娇主任医师说,小暑养生,一要清热解暑,二要健脾除湿,三要甘淡清补。

小暑怎么“过”?动静相宜好度夏

夜卧早起,莫贪凉

夏天日长夜短,天气炎热,早上鸟鸣蝉噪,夜间蚊叮蝇爬,加之暑热袭人,人们夜间入睡迟,早上醒得早,不仅睡眠时间短,而且睡眠质量也不高,这就更需要通过午睡来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况且,由于中午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人中暑大多发生在中午前后,此时若能来个午睡,放松静养一下,会降低中暑的发病率。

常言道,夏夜避风如避箭。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空调房不宜久待,睡眠需避凉风,不睡地板,不野外露宿,不在风扇、空调下及风口处睡觉,否则轻者可导致热伤风、面瘫、关节痛、腹泻等,重者可伤及性命。

起居调护,防阴暑

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多因在阳光下曝晒或高热密闭环境下工作造成;而阴暑是由于夏月不恰当的乘凉、饮冷、寒邪侵袭人体肌表或内脏而发生的疾病。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老人、儿童、体弱及患有宿疾之人,常因抵抗力差,不耐寒热,易发此病,常表现为神疲倦怠、发热恶寒、无汗、身重酸痛,还有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关节疼痛。因此,夏日避暑切勿过度贪凉,不要在树荫底、屋檐下、过道里乘凉时间过长,空调房间温度不宜过低,也不要大量饮进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以免寒邪直中。

养阳宜动,气血畅

《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小暑阳气生发,最适合去户外运动,以便采天之气,推荐太极运动、练八段锦、桩功,有补元气、强筋骨、开合枢机之效。要注意不应在烈日下运动。同时,由于夏季运动出汗量更大,所以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导致血粘度升高。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晚练不宜过晚,以免影响睡眠。运动休息后宜补水、换湿衣、洗温水澡。

心态平和,情志调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小暑怎么“吃”?甘淡清补过苦夏

小暑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辛辣油腻之品。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注意饮食有节,饮食不宜过饱,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适宜的食物有:冬瓜、白萝卜、番茄等这类化湿除烦、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鱼,少食红肉。如果胃口不好,可以多吃点“苦”,苦瓜、芹菜等,具有消暑清热的作用。

参砂鲫鱼汤

原料:鲫鱼一条,西洋参10克,砂仁5克,红枣8个,油、生姜、料酒、盐各适量。

做法:

1.鲫鱼去内脏,洗净后入油锅炸至双面金黄色取出备用;

2.将鱼放入清水锅,再加姜、料酒、红枣、西洋参和砂仁,置武火上烧沸改文火炖1小时,加食盐调味即可饮汤食肉。

功效:益气养阴,健脾利湿。

茭白鳝丝

原料:茭白克,鳝鱼丝克,油、胡椒粉、酱油、料酒、葱、辣椒、盐、鸡精各适量。

做法:

1.茭白洗净去皮,辣椒洗净切丝备用;

2.鳝鱼丝洗净沥干,锅里烧开水把鳝鱼丝焯一下马上捞起,置冷水中再次清洗,把表层滑液洗净备用;

3.锅里倒油待七分热时入姜爆香,放入鳝鱼丝煸炒至变色加入盐和胡椒粉翻炒,再加入茭白丝和辣椒丝煸炒几下,倒入料酒、酱油去腥增香提色,稍加水煮1-2分钟,加盐和鸡精,撒点葱花即成。

功效: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薄荷鸡丝

原料:鸡胸肉克,薄荷叶10克,胡萝卜、洋葱、米醋、姜、糖、生抽、香油、料酒各适量。

做法:

1.将胡萝卜洗净切成丝,洋葱切丝,薄荷叶洗净撕成小片备用;

2.鸡胸肉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姜片、料酒煮30分钟,煮的过程中如有浮沫撇除;煮至鸡肉快熟时,将胡萝卜丝倒入,一起煮约3分钟后关火;

3.将煮好的鸡肉和胡萝卜丝分别捞出,待鸡肉晾凉一些,将肉撕成丝,然后将洋葱丝、薄荷叶、胡萝卜丝与鸡丝混合,浇上调料拌匀即成。

功效:清热提神,健脾益气。

干煸苦瓜

原料:苦瓜0克,盐、糖、蒜泥、葱丝、食用油、香油给适量。

做法:

1.把苦瓜去瓤洗净,切成细长条;

2.锅上火,放入苦瓜,小火煸干水分,再用中火略炒一下起锅;

3.净锅烧热,放入适量食用油,五成热时下蒜泥,再放入苦瓜,加盐、糖、味精、葱丝,炒匀后淋香油出锅即成。

功效:清火泻火。

莲藕猪蹄汤

原料:莲藕克,猪蹄克,党参20克,陈皮5克,红枣8个,盐适量。

做法:

1.将莲藕用水洗净,刮去皮;

2.党参、陈皮和猪蹄肉用水洗净;

3.红枣用水洗净,去核;

4.将党参、莲藕、红枣、陈皮、猪蹄肉放入煲中,加入适量开水,用中火煲3小时;

5.以细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除热解暑,养脾健胃。

医生提示:

慢性病(如冠心病、糖尿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胃病等)患者可因过食生冷寒凉之物而复发、加重,故夏季虽热,须忌生冷,瓜果虽美,亦要适量。小暑千万不要大量饮用冰水,因为在小暑外界气温较高,如果大量饮用冰水,很容易导致体温过低从而引起疾病,并且大量饮用冰水还很容易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这些危险的疾病。

小暑怎么“喝”?清凉祛暑热茶饮

薏米红豆茶

原料:薏苡仁5g,赤小豆5g,芡实5g,陈皮3g。

做法:

1.先将薏苡仁、赤小豆、芡实冷水浸泡2小时,入电饭煲加水,按煮粥键(用锅煮1小时即可);

2.将煮好的汤汁放入保温杯,在杯中加入陈皮,闷泡片刻饮用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

山楂荷叶茶

原料:山楂3g,荷叶10g,红枣2~3颗(劈开)。

做法:将原料用沸水冲泡闷盖10分钟即可饮用。有时间的话将材料放入水中,煮沸5分钟,口感、功效更佳。

功效:健脾除湿。

三鲜茶

原料:鲜荷叶、鲜藿香、鲜佩兰叶各10克,绿茶适量。

做法:将前3味药洗净、切碎,加入绿茶,沸水冲泡即成。

功效:消暑生津。

温馨提示:上述经验方仅供参考,服食请遵医生指导。

小暑怎么“养”?穴位调理动起来

宋代医家窦材《扁鹊心书》的一句话:“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这4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1.关元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2.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3.中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4.命门

定位: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

方法:每天对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用大拇指指腹轻轻揉按,力度适中,每个穴位3-5分钟为宜。

陈淑娇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世界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联李时珍医药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委员,福建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福建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药膳分会常务、内经分会委员。长期工作于临床和教学一线,师从李灿东教授。获得第二届国家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优秀中医药博士生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在研主持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参研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发表国家级、省级、SCI论文10余篇。

中医健康管理,围绝经期综合征、内分泌代谢性、肾脏疾病、肿瘤术后调理、脾胃病、月经病、痤疮等病诊治。

国医堂坐诊时间:

周五下午(14:30—18:00)

周日上午(08:00—12:00)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wh/114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