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唐榕

引子

说起四川九寨沟,莫不令人神往。一个五彩斑斓、绚丽奇绝的瑶池玉盆,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一个不见纤尘、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她以神妙奇幻的翠海、飞瀑、彩林、雪峰等无法尽览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

你知道吗?在广西桂林,也有一个“九寨沟”,她就是被誉为“桂林小九寨”的龙井旅游区,坐落在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的桂林全州。全州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邑,自古一直为历代州、府、县治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客、货运之重要通道,是湘桂之交通枢纽,是南进岭南、北入中原的兵家必争之地。

四川九寨沟的绝美景色

龙井,较之四川九寨沟有过之而无不及

龙井旅游区位于县城的东南方安和镇大塘村,距安和镇政府约3公里,距桂林著名景区灵渠和乐满地约30公里,距全州县城35公里。

奇特的原生态自然景观

龙井旅游景区是桂林新发现的旅游景点,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因酷似四川省著名旅游景区九寨沟,故有“桂林小九寨”之称。它没有九寨沟的知名,也没有象鼻山的喧闹,但它有它的美、它的神秘。

龙井旅游区内有一组天然连池,均为地下泉,当地人称之为“井塘”。其中旅游区所在的龙井村(又名“龙家村”)有4个,与之相邻的大塘村2个,龙井村与大塘村之间的大塘粮所后面1个,共7个,酷似一个北斗七星阵。这7处泉井表面看似各自独立,实则水底相连,连通于一条地下河。

这样的井塘有7个,构成一个北斗七星阵

这7处泉井深浅不一,各具特色。第一处泉井位于村后一座名叫龙头岭的山脚绝壁下面,泉水从岩壁下涌出,形成一个半圆形的月牙泉井。水深约3米,没有出口,流进另一侧岩壁下的暗河。泉井中有两块突兀而起的石头,是天然的跳水平台和钓鱼台。第二处泉井距此约米,位于山脚下的一片平地中,宽约30米,长约米,水深数米,也没有出口。泉水从地底下涌出,咕噜咕噜往上冒,形成一串串连绵不断的珍珠般的水花,随着光照的变化,水珠的色彩变幻莫测,好看极了。井底生长着蓬蓬勃勃的水生植物,美丽无比。一蓬蓬嫩绿色的丝草,似长袖挥舞,在井中随着微波细浪轻轻地摆动;一丛丛墨绿色的“琵琶草”,长长的条状叶片,密密麻麻地覆盖在井底。

水底的丝草似长发飘逸,世间罕有

第三处泉井与第二泉井相隔不到10米,从龙头岭山脚一块突兀的岩石中涌出,形成一个半亩见方的池塘,水深处达数十米,是龙井中最大、最深的一个,井底一大股水流往外翻滚,常年保持在1.5个流量左右。泉水沿着怪石嶙峋的山脚奔流而下,在低洼处形成一个大的湖泊,然后经过一条古老的河道流出村口......

解放后,当地政府组织修建了一条30华里的水渠,引龙井河的水灌溉安和、凤凰、绍水三乡干旱地区的田地,使10多万亩望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同时还解决了几万农民的饮水问题。后来,上游地区的几个村还利用水渠的落差,修建了几个小水电站和碾米厂。随着国家电网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这些小水电站和碾米厂都已拆除,废弃不用,小水渠堤岸已经成为当地旅游观光的步行栈道。

主泉井的景色格外古朴奇妙。泉中、周围的石林姿态生动逼真,有的像垂钓的老翁,有的像饮水的牛群,有的像顽皮的金猴,有的像灵龟从水中卓然立出。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增添了龙井的钟灵秀气。更奇怪的是,井水中常年浸卧着一棵合抱粗的古树。听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就看见这棵古树了,浸泡的时间至少有几百年,居然不腐不烂。而且露出水面的一段树干竟长出三棵新枝,鲜活地生长在泉井的水面上,这奇景即使是四川九寨沟也难得一见。

泉井中间冒出一截树枝,人们称之为“龙抬头”

如诗如画的龙井自然生态美景

龙井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独特的美。春暖花开季节,这里山清水秀,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盛夏时节,这里绿树成荫,河水凉爽,清新怡人,是避暑的最佳去处;深秋季节,这里果树成林,硕果累累,一派丰收盛景;即便是深冬时节,这里依旧树绿成荫,溪流逶迤,河滩如火,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冬景,就这样映入游人的眼帘,照着清澈见底的溪流,和着远山碧翠,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曲径通幽,好一派江南美景

村庄背后的石山岭之间,是一片上千亩的茅草坪,是村民们养殖牛羊的天然牧场。笔者小时候在家放牛,只需将牛群赶入草坪里,便不需再理会,牛群自由自在地在草坪里吃草,直待天黑时将牛群赶回去即可。

这里的茅草可长成一米多高,尾部结一个长长的穗子,仿佛麦子一般。生产队的时候,每到冬天,村民们便将这漫山遍野的茅草割了运回去,用于村集体烧石灰窑和红砖窑,所以又这种草又叫“窑草”,山上的草坪就叫“窑草坪”。

后山里长满了这样的野草

村后山顶上有一个古石寨,历经几百年了,至今仍保存较好。石寨占地约四十亩左右,四周石林环绕,缺口处都有大石块砌墙封闭,建有南门、东门两座石门,东门通山下,南门通往怪石峋嶙、群峰险峻的喀斯特石林,有一条石径通往龙井村。更奇特的是寨内有一泉井,泉水甘甜,长年不断,足够几百人的生活用水。以前寨内还有几座平房,供人们避风躲雨。据老人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说法是,石寨是周边几个村集资建起来用于兵荒马乱躲避灾难的。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有游击队在此抗击日寇。此言有理,全州地处湘桂走廊,“南北通衢,楚越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古石堡

来到这里旅游,在村庄漫步,完全就是徜徉在画卷中的生态之村。景区徒步里程大约3公里左右,河水蜿蜒而来,过村庄,经田间。步换景移,如痴如醉,不知不觉走完了全程,也不感觉累。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一首邓丽君的老歌——《小村之恋》: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山岗,依偎着小村庄。蓝蓝的天空,阵阵的花香,怎不教人为你向往?……

湘江战役的纪念地

全州县,扼湘桂通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年,红军长征过桂北,以这里为主战场,发生了举世闻名的湘江战役。此役后,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这就是“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湘江战役。

当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的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七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中央红军在敌我力量悬殊且十分被动的情况下,硬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突破了湘江的4大渡口(界首、凤凰嘴、大坪、屏山渡),抢渡湘江,最终突破了国民党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阴谋。

在全州的现有18个乡(镇)中,就有10个乡(镇)留下了红军的足迹,龙井旅游区的所在地安和镇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在这里发生了湘江战役中著名的红三十四师文塘后龙山突围之战,彭德怀第三军团驻大塘古村发出新圩阻击战和光华铺阻击战的电令,以及红军干部休养连进驻白竹山村休整的故事。无数红军指战员浴血湘江,魂归都庞越城,用热血和年青的生命为“长征”这篇不朽的革命诗篇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龙井村就是当年红军的宿营地,湘江战役期间,红军数百人曾经驻扎在这个村,可谓名副其实的“红军村”。

与龙井村一里之遥,就是著名的大塘古村,这里曾经是湘江战役中红三军团的临时指挥部。

据村中老人说,年冬天,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来到大塘古村,见这里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便停下来作为临时指挥部。他们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接待,老百姓踊跃拿出粮食给红军战士们做饭。彭德怀和杨尚昆就是在这里发出了关于新圩阻击战和光华铺阻击战的战斗号令。如今保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里的两封电报雄辩地证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电文的落款明确无误地写着“彭、杨卅日一时于大塘村”。

这两封电报可说明新圩阻击战和光华铺阻击战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红三军团指挥部在安和大塘。彭德怀,杨尚昆运筹维幄,持戈待旦,昼夜未眠。

当年红三军团指挥部残存的后墙

据该村90多岁的唐贵静老人介绍,他的爷爷是村中长者,带领乡亲们亲自接待了这支队伍。彭德怀在村中祠堂里住了一个晚上,里面的祠堂是女兵和机要人员,他住中间的祠堂,外面的祠堂住的是警卫人员。第二天下午时分,从青龙山方向传来激烈枪声,他们是匆忙地撤走的。

在龙井河下游1.5公里的白竹山村,曾经是红军干部休养连的宿营地。

从龙井村流出的河水在下游大坪的地方汇入湘江,大坪渡口就是当年红军抢渡湘江的主要渡口。电影及电视剧《长征》抢渡湘江的主要拍摄地就在大坪渡口。

红色旅游

近年来,这里的红色文化建设方兴未艾,全州县对境内的红军长征遗迹进行全面保护,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目前,投入1亿多元对湘江战役旧址进行保护修缮,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脚(觉)山铺阻击战、凤凰嘴渡口、文塘突围战纪念园、大西江炎井红七军纪念园等“一馆四园”已经建成。龙井旅游区就在此范围内。

村后的红军古道

素有“桂林小九寨”之称的龙井原生态旅游,加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谓“绿叶配红花”,由绿托红,由红映绿,相得益彰。绝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红色文化统筹规划,已然声名远播,慕名来游者,与日俱增。

未完待续

END

唐榕,60后,桂林市全州县安和镇人,毕业于广西师大中文系,做过教师、记者。现在南宁工作,为一家传媒公司负责人。

本平台文体不限(画作、摄影作品要求配文字说明),来稿必须为原创网络首发(特约稿除外),同时欢迎在校学生来稿,投稿前务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wh/123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