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也会体验到许许多多的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战友情,都会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人带来能够继续坚持下去的力量。 在这许多的感情中,战友情又格外地令人动容,在长期艰苦作战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面临生死的考验,朝夕相处的战友,就是同生共死的关系,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打硬战、打胜仗。战友之间,不是亲兄弟,而胜似亲兄弟。 杨成武和耿飚之间的情谊,就是这样一种感人的战友情。杨成武曾担任红1军团第2师4团政治委员,而耿飚则担任红1军团第2师4团团长,两个人默契配合,指挥作战,完成了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结下了生死与共的友谊。 年9月,杨成武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张武铺,杨家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杨成武六岁进入私塾读书,9岁从私塾转到上杭县回龙圩教会小学。教会学校里都是黄头发、蓝眼睛的洋人,杨成武和两个堂兄弟因为好奇跑到他们屋子里的床上躺了一下,就被罚站。 当时杨成武年纪虽小,却有着一副硬骨头和不服输的心性,第一次感觉到了中国人与洋人不平等的地位,内心愤懑不平,决心从此与洋人的学校一刀两断,他一路跑回了家,任凭家人再怎么劝说,也不肯回到教会小学去读书了。 离开教会小学后,杨成武进入了长汀县第一小学读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福建省立第七中学。在中学里,杨成武加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中。 年,杨成武的老师张赤男在长汀发动农民起义,他对学生们说:“我看你们莫读书了,跟我去闹暴动,缴民团的枪,怎么样?” 杨成武和同学们回答:“好啊,走!” 杨成武被张赤男宣讲的共产主义理想所感染,立志打倒土豪劣绅,为穷苦人打天下。在老师的号召下,15岁的杨成武放下书本,参加了闽西古城地方武装暴动,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 在长征过程中,杨成武担任红四团政治委员,团长则是来自湖南醴陵的耿飚。本是天南地北的两个人,和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一样,因为共同的信仰走到了一起。 耿飚比杨成武大五岁,年8月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严家冲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7岁就跟着父母背井离乡、四处逃荒。13岁到铅锌矿当童工,受尽剥削和磨难,却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要让跟自己一样的穷苦百姓脱离苦海。 年,耿飚组建并率领农民赤卫队参加醴陵暴动和十万农军攻长沙,后又担任浏阳、醴陵游击队队长,开展游击斗争,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年9月,耿飚率领游击队参加红军。年春,耿飚任红1军团第2师4团团长。 红四团有着优秀的作战传统,前身是北伐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第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在长征过程中,骁勇善战的红四团多次担任全军的先头部队,以善打硬仗、恶仗出名。 在长期并肩作战的过程中,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和团长耿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的战友情,从几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杨成武的老家是闽西长汀的,挨着江西瑞金,部队在闽西连城温坊打仗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长汀的同村老乡。老乡回去后,就把遇到了杨成武和红军部队的消息,告诉了乡亲们。 年1月,杨成武离开学校,参加闽西暴动,因为情况紧急,来不及和家人告别,在严峻的形势下,也不能告诉父母自己到底去了哪里,在干什么,从此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系。五六年来,父母对杨成武的情况一无所知,这次终于听到了关于儿子的消息,别提有多激动了。 在长汀,像杨成武这样离开家乡参加革命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家人深明大义,将思念埋在心底,用实际行动默默支持着红军战士。杨成武的父亲杨殿华和乡亲们挑着担子,里面装着炒米、鞋子、鸡蛋、红薯干等各种家乡特产,翻山越岭,日夜兼程,赶了一百多里路,来到了红四团在钟屋村的驻地。 通信员跑进来报告:“报告政委,乡亲们来了,还挑着许多的慰问品。” 杨成武听问道:“是钟家村的乡亲吗?” 通信员却回答说:“不是,他们说是从你老家来的。” 杨成武一听更加疑惑了,耿飚一听是政委老家的人过来了,比他自己的亲人来了还高兴,拉着杨成武的手就往外走:“走,政委,我们出去看看。” 到门口一看,外面站着十几个长汀的老乡,每个人旁边都放着一副装得满满当当的担子,杨成武一出去,乡亲们便热情地叫起了他的小名:“能俊!” 杨成武高兴地走上去和乡亲们打招呼,让他意外的是,在人群中还看到了父亲的身影,杨成武高兴地叫了一声:“爸爸!” 阔别多年再见到日思夜想的儿子,杨成武的父亲忍不住老泪纵横:“能俊,你走的时候也不和我们说一声,这么多年音讯全无,我和你妈妈一直都很都很担心你!” 看着杨成武的父亲担心儿子难过的样子,耿飚赶紧走上前安慰老人说:“老伯,你的儿子和我在一起,我是团长,他当团政委。” 接着耿飚的话,杨成武跟父亲介绍道:“这是耿团长,他是湖南人,我们像亲兄弟一样,天天在一起。” 看着儿子身边有这么好的战友陪伴,杨成武的父亲也放心了不少,耿飚还非常客气地对乡亲们表达了感谢之情:“大家千里迢迢,大老远地跑过来看望我们,还带着这么多好吃的,我们非常高兴!” 2 年10月,红四团作为全军的前卫团,接到战略转移的命令,撤离战斗了多年的苏区,涉过于都河,迈出战略转移的第一步,拉开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 年11月,蒋介石利用波涛汹涌的湘江作为天然屏障,沿江修筑了一百多个碉堡,以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临时集结了16个师共77个团的五路“追缴军”,总兵力30多万人,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全州、兴安、灌阳一带的袋形区域里。 情势万分危急,能否突破湘江关系着全军的生死存亡。11月27日,耿飚、杨成武率领红四团抢占湘江界首渡口,红五团占领了全州城西南面的觉山,控制了从界首到屏山渡约30公里的湘江江段的所有渡河点。 但是,何健部抢在红五团之前占领了全州城,红四团连夜赶到觉山,和红五团共同阻击敌人,掩护红军助力通过湘江和湘桂路。红四团与红五团,还有红一师第1团并肩作战,敌人是刘建旭的三个师十五个团,兵力是红军的十几倍。 觉山的北面,距全州县城30多里,南面,距红军控制的湘江渡口50多里,觉山脚下,有一条与湘江平行的公路,觉山是扼守这条公路的高地。红军主力正在绍水和界首强渡湘江,穿过湘桂公路。敌人想要扑向渡河点,封锁湘江,在湘江两岸消灭红军。只有守住了觉山,才能阻断敌人进入湘江的关键通道,掩护中央纵队和红军大部队渡过湘江。 当时,耿飚得了疟疾,身体忽冷忽热,不停地打摆子。杨成武看耿飚身体虚弱,劝他到后面休息一下,耿飚却说什么也不肯,带病坚持指挥作战。看耿飙身体发抖,警卫员便拿了一个毯子给他披在了身上。 国民党出动了十几架飞机,三架一组,对红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飞机过后,又以密集的炮火进行炮击。阵地上一片硝烟,耿飚却指着漫天灰尘幽默地对杨成武说: “你看,这么轰隆隆一震,把我的烟瘾都赶跑了!” 飞机大炮轰炸过后,敌人以为红军的有生力量所剩无几了,一窝蜂地冲了上来。红军隐藏在灌木丛中纹丝不动,等敌人靠近,突然发动攻击,从射击到拼刺刀,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冲锋。敌人的兵力在数量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虽然打死了不少敌人,但红军的伤亡也不小。 一个团抵挡十多里的正面战场,战斗激烈程度超乎想象,战士们英勇作战,直到全部牺牲之后,阵地才落到了敌人手里。红五团的阵地被占领后,红四团处在了敌人的三面包围中。红四团转移阵地,边打边撤,以运动防御的方式,拖住敌人,为中央纵队的转移争取时间。 敌人占领觉山后,红四团退到公路两边阻挡敌人的攻势,一营在公路左边,二营在公路右边。 在一营与敌人厮杀的过程中,阵地中间的团指挥所,也成了前沿阵地。七八个敌兵利用一道土坎做掩体,直接窜到了指挥所前面,耿飚组织团部人员不停地丢手榴弹,打退了一批又一批的敌人。 警卫员杨力用身体护住耿飚,一边向敌人射击,一边大喊:“团长,快走!” 耿飚不仅没走,还大喊一声:“拿马刀来!” 耿飚年少时曾跟父亲习武多年,身手不凡,虽然身患疟疾,仍带着战士们扑上去和敌人殊死搏斗。 杨成武在公路右边指挥,看见一营遭到敌人的猛烈攻击,想组织二营过去支援,不料在穿越公路的时候,被一颗子弹打中右腿膝盖,血流如注,倒在了公路中央。 五团五连指导员陈坊仁这时候刚好从东边撤下来,赶紧阻击敌人掩护杨成武,红四团二营副营长黄霖派出三名战士向杨成武靠拢,第一个战士跨上公路,中弹倒下了,第二个战士也负了伤。杨成武心如刀绞,一边往公路外爬,一边挥手喊着:“不要过来,不要过来。” 但黄霖还是匍匐着身子,冒着枪林弹雨爬到了公路上,抓住杨成武的胳膊,将他拖出了公路。 杨成武问黄霖:“团长在什么地方?叫团长不要管我。你们按照团长的指挥办。” 黄霖将杨成武交给了警卫员白玉林和团部书记匡汉谋:“小白,快,快把政委架走!” 杨成武受伤后,耿飚放弃山下阵地,将红四团分成3批交替掩护,且战且退,撤到了位于尖峰岭南面的黄帝岭,之后又撤到珠兰铺、白沙一线,构成第二道阻击阵地。 12月1日早晨,罗瑞卿告诉耿飚:“中央纵队刚刚渡过一半,阻击部队务必顶到12时以后,才能保证大部队完全渡江。” 耿飚感慨:“每分钟都得用血换啊!” 12月1日下午1时,中央纵队终于渡过湘江,耿飚一直掩护他们过了桂黄公路,之后撤退到了大山之中。觉山铺阻击战,红一军团的红一师、红二师加在一起伤亡了近人,红四团伤亡过半。 湘江战役,红军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一战,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杨成武负伤下了战场,心里一直担心着耿飚,耿飚还患着疟疾,不知道他和红四团的战士们怎么样了。而当李英华向耿飚报告杨成武负伤的消息时,耿飚也是心急如焚,担心政委的伤势。 在担架上躺了十几天后,杨成武终于回到了红四团。耿飚看见杨成武回来了,就像和分开了很多年的老战友重逢一样,高兴得不得了。耿飚看杨成武的腿伤还没有好利索,行动不便,就对杨成武说道:“骑我的骡子吧,它很老实,从不失蹄。” 杨成武不肯要,说他有,但耿飚坚持要换:“你的骡子太调皮了,一不高兴就尥蹶子,你腿伤未愈,还是骑我的骡子放心。” 男儿流血不流泪,在随时面临着生死诀别的战斗生涯中,真挚的战友情,就体现在这样的一些小细节中。 湘江战役之后,红军进入贵州境内,杨成武和耿飚又带领红四团在江界渡口一带强渡乌江天险,击溃防守江岸的黔军第3旅林秀生部,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后,耿飚调离红四团,担任红1军团第1师参谋长。 杨成武和耿飚在一起浴血奋战了两年,结下了同生共死的战友情,耿飚突然要调走,杨成武非常不舍,一路将耿飚送出了松坎镇,耿飚的警卫员牵着他那匹性情温顺的骡子跟在后面。 这匹骡子也是他们战友情的最好见证,当时杨成武刚从担架上下来,走路还一瘸一拐的,正是骑着耿飚让给他的骡子,穿行在崇山峻岭当中,才能如履平川。 新任命的红四团团长是王开湘,杨成武继续担任红四团政治委员,杨成武和王开湘同样配合默契,结下了终身难忘的战友情。在杨成武和王开湘的带领下,红四团继续创造了飞夺泸定桥、攻破天险腊子口的战争奇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wh/150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