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展恩华

石门不是门,是济南市平阴县境内的古隧道。

这条古隧道开凿于东周时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石门高3米,宽5米,洞深19.5米。它既不雄伟,也不深邃,在当地老百姓眼里,它就是一个“山门窟窿”。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郑卫宋通往齐鲁的重要交通要道。于是,石门便有了非凡的政治、军事、交通等方面的意义。

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山门窟窿”,却被历代平阴人列入“平阴八景”之列。这并不是因为平阴缺景少点,不得已而为之,而是因为在这“山门窟窿”里藏着许多“秘密”。

由西往东穿过石门,用不了半分钟,却恍然间,却让人仿佛完成了三千年的历史穿越。

春秋时期,齐、鲁、宋、郑相互争衡,鲁宋两国订下宿(东平县东南)之盟。为与之相抗衡,鲁隐公三年(公元前年)冬天,齐僖公邀郑庄公盟于石门,结上石门之盟。

政治之盟就像一张薄薄的纸,很容易就会撕得七零八落。为了使盟约更加牢靠,在这次会盟中,齐僖公还与郑庄公定下了一桩婚约:僖公将次女文姜与郑世子忽结为连理。

齐僖公有俩个女儿,姐姐宣姜,妹妹文姜。宣姜国姿天色,文姜倾国倾城,姐妹俩都是名闻遐迩的大美人。人们说文姜的面颊像木槿花一样,又红又白;她走起路来像鸟儿飞翔一样,十分轻盈;她身上还佩带着珍贵的环佩,行动起来,环佩轻摇,发出悦耳的响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这首诗是写庄姜的,用在文姜身上,也毫不过分。因为文姜和庄姜(齐庄公之女,卫庄公之妻,有母仪之德,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诗人)一样,都有一种无与伦比、夺人魂魄的美。她的美,让天下男人艳羡不已,让所有才俊梦寐以求。王侯公子为得到文姜青睐,纷纷前往齐都临淄攀扯关系,讨好僖公,以期娶到文姜作妻。

为了彻底把郑国拉进自己的势力范围,齐僖公决定把文姜许配给郑国世子姬忽。姬忽少年才俊,出身高贵,英武超群。对于这桩婚事,文姜很满意。一想到自己的如意郎君,梦里都会发出咯咯的笑声。

然而,事与愿违,姬忽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倍感意外的决定:不承认这桩“包办”婚约。理由简单:“齐大非偶”,齐大郑小,齐强郑弱,小庙里住不下大神。

在文姜看来,姬忽退婚的理由简直匪夷所思。我是齐王女儿,是万人倾慕的对象,你这样推掉了婚姻,这就是对齐国也是对自己的莫大的羞辱。

自然,齐僖公定然也会有被羞辱的懊恼,甚至会产生出除之而后快的想法。但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于是,他还是忍下了。事实证明了齐僖公的远见。

后来,北戎入侵齐国。齐国派人向郑国求援。世子忽率领军队前往齐国救援,大败北戎军,杀敌三百余人,并虏获两名将领大良和少良。姬忽把敌首献给齐僖公。齐僖公自然很高兴,这是军事同盟的胜利。

郑国的强大令世人瞩目,世子忽的英武善战更令齐僖公青眼相看。齐僖公放下架子,再一次向世子忽提出,要把女儿嫁给他。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世子忽再一次拒绝了齐僖公的美意。姬忽说:“对齐国没有贡献的时候,我不敢答应这门婚事。现在带了君父的命令奔赴齐国的急难,再接受妻室回国,就是为了婚姻去打仗,人民会说我什么呢?”

明白人不用细讲。姬忽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拒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郑国政治上的独立。一旦联姻,郑卫无疑就成了“二等公民”,就得唯齐国的马首是瞻。这就意味着娶到了老婆,失掉了国家的尊严。

文姜对姬忽的心思洞若观火,知道他是一个有主见、有才干的非凡人物。这样的人物才是我文姜心仪的人啊!越是这样,文姜才有一种剜心的痛。

自尊心受到了极大损伤的文姜,心情抑郁、自怨自艾,面容日渐憔悴,卧病在床竟达一年之久。

常言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从死亡线上活过来的文姜,没有“赌气成人”,去寻找自己新的“白马王子”,而是采取了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开始了自己的“游戏人生”:竟荒唐地和自己的异母哥哥齐襄公通起奸来。

鲁桓公三年(公元前年),也就是石门之盟11年后,齐僖公以丰厚的嫁妆,将女儿文姜出嫁到鲁国。

哀莫于心死。文姜嫁给了鲁桓公,尊贵无比,但她却旧情难忘,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她没有机遇邂逅姬忽,但回齐国见哥哥却是比较容易的事。鲁桓公十八年(前年)春天,文姜和鲁桓公来到齐国。文姜再度与已是齐襄公的哥哥私通。鲁桓公得知此事后,怒责文姜,文姜将鲁桓公的责骂告诉齐襄公。同年四月初十,齐襄公宴请鲁桓公饮酒,将鲁桓公灌醉后,命公子彭生打断了鲁桓公的肋骨,把鲁桓公扔上车,赶出了齐国。受了屈辱的鲁桓公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打不过齐国,但同样可以触你的软肋,他们对齐襄公说:“寡君畏惧齐君的威严,不敢安居,前来修友好之礼。我们没有别的要求,只请求得到彭生,用他在诸侯中清除丑闻。”家丑不可外扬。为了脸面,齐襄公杀死公子彭生来向鲁国赔罪。

文姜无颜见江东父老,就长期居住在齐国。齐襄公后来被公孙无知的手下一个叫连称的人杀死。文姜有家不能回,嫁家不能居,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一处叫禚(今长清区)“不鲁不齐”的地方住了下来。直到鲁桓公的儿子鲁庄公执政,她才有了与家人沟通的机会。在禚地,文姜遥遥地指挥鲁庄公管理政事。年老的文姜,在处理政务上展现出了超人的本领,让鲁庄公执政32年,都国无大忧。

公元前年,郑昭公姬忽去打猎时,在郊外被高渠弥射死。文姜闻之,没多久也撒手人寰。

历史的车轮在飞速旋转,转眼间,时光已进入大唐。玄宗时候,有唐代“竹溪六逸”中名叫张叔明的,看中了这片风水宝地,在这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开元二十四年(年),诗圣杜甫是张叔明的好友,因思念故知,携美酒千里迢迢来访张氏。

石门所处,真乃风水宝地。东望翠屏山,山下是玉带河。西眺黄石山,山下是浪溪水。青山吐翠,河水如碧。山间仙鹿静静地吃草,偶尔发出呦呦地鸣叫。张叔明一人独处,如临瑶池。在诗人眼里,这里无疑就是“迷不复得路”的桃花园,真真让人流连忘返。于是,提起手中的笔,写下了《题张氏隐居》: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一首为七律,一首为七绝。七绝诗不仅写出了石门山的幽深和美丽,更颂扬了张氏“不贪”及“远害”的高贵品质。七绝写朋友相见情味相投、举酒相祝的兴致,表达了“归醉”与“无求”的闲适情怀。虽然,这两首诗在杜诗中不占什么重要地位,但却留下了诗翁对“逸翁”人间佳话。

又过了八百年,石门之西的黄石山下、浪溪河畔出了一个大学士、礼部尚书于阁老于慎行。他人生坎坷,却处之泰然。四十二年仕途,三次罢官,二十二年赋闲,最长一次长达十七年之久。

居庙堂之高由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无论是贬官回乡,还是奉诏回朝,于慎行都要经过石门这条必经之路。他知道,这条路已被人走过数千年,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眼前,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石门,也许是人生的“龙门”,也许是人生的“鬼门”。

也许是他最后一次离京回乡,途经石门,国难家愁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吟出了《石门道中》一诗。诗人面对的再也不是杜甫眼中“伐木丁丁山更幽”的美景,当年“车马日纷纷”的景象早已远去。眼前万山木落,远树残霞,斜日荒丘。此时,阴云密布,细雨霏霏,而诗人衣袖正单,独自行走在石门道的风雨中,“凄凄”之情油然而生。“人家酒树隔,山径草花寒”,“千秋往来路,立马一长叹。”有着浓重家国情怀的于慎行被贬出京,看到千古石门的荒芜景象,千种思绪,万种感慨,尽在这深深的一“叹”之中。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于慎行写得最好的诗,情真意切,动人心兹。年秋月,草庐主人来到石门,长长地驻足在石门前。眼前的景象山川依旧,但风光灿然。真可谓“秋风萧瑟今又是,换了人间。”

一次次穿过石门,仿佛穿行在时光的长河里。两千年来,有多少人从这石门中穿过,这中间有平民百姓,有达官贵人,有山间隐士,如今他们又在何处?人生于天地之间,百年一瞬,形同蜉蝣,人的一切的努力和奋斗在悠悠时光的长河里,都表现为一切价值的非价值、一切意义的无意义,这又怎能不让人“立马长叹”。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人类的可悲就是看不到其“非”。然而,真的看透其“非”岂不更加可悲?石门,你目睹了人世间千年沧桑,又该怎样评说?

曾经的爱情、友情、家国情,都化作了昨日的细雨渗入到脚下的泥土里。这种情怀却永远不会消失,它像一种基因长成草、长成树、长成庄稼,反哺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爱情依然会上演、友情依然会延续、家国情怀依然会勃发出新的生机。

旧志载:“日色返照,赤霞从洞中透射,如长虹。”此时,夕阳西下,落霞红光透过石门,喷涌出火一样的光芒,激情而生动。

(本文作者三口之家,右为展恩华先生)

作者简介:展恩华,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散文集《精神家园的守望》、《草庐漫话》、《生命的圣宴》;诗集《平阴吟赞》;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为鉴》《羌山见证》《铸梦》;报告文学集《叩问大地》;长篇小说《梅庄旧事》等多部著作。长篇小说《梅庄旧事》荣获济南市第八届“文艺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为鉴》(合著)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wh/154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