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文章带大家纵览了有福之州的福山、福水,这一期让我们一起来寻觅福州的那些“福山”。 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福州,是座被群山环绕着的城市。嵯峨黛绿,成就了雄伟壮阔的风景;高耸入云,带给我们绵延不绝的福运。 福州地处太平洋西岸、欧亚大陆东南部,中国的东南丘陵地区,所以,山特别多。仁者乐山,仁者寿。“仁”是福州地理、生态(风水)和人文的特质之一。 昙石山 在闽侯县甘蔗镇的昙石村。新石器时期的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闽江入海口北岸的台地,距今五六千年,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也是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地的福建古代海洋文化的摇篮。昙石山文化遗址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位列闽都文化四大品牌。 福山 福州得名自“福山”。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志》记载:福州“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说:“福山,今名董奉山,属长乐县”。《郡国志》说:“上有神人披发裸身,见者获福。”中有董岩,相传三国名医董奉住在这里。 三山 福州是“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宋代,因城内有于山、乌山和屏山鼎足而立,别称“三山”。“三山”是福州的人文记忆。特别是对海外福州人来说,是乡愁所在。三山三足鼎立,自然地理上的稳定,或许也给福州社会结构带来了一定的稳定。 鼓山 是国家级著名风景名胜区,古有“右旗左鼓,全闽二绝”之誉。鼓山海拔米。因主峰上有一巨石像鼓而得名。鼓山现存历代多幅摩崖题刻,楷、行、草、隶、篆等各种字体都有,是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可称为“东南碑林”,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岭 在鼓山之北,距福州市区约23公里,海拔米,气温比福州城区低4℃左右,称为“宜夏”之地。清五口通商时期,城区的外国人夏季接踵而来避暑,最多时达人。“鼓岭故事”讲述了中外人士在鼓岭避暑时发生的“洋乡愁”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旗山 在闽侯县的南部,脉延南屿、上街两镇,绵亘20余里,是国家森林公园。晋朝郭璞《迁城记》赞叹:“右旗左鼓,全闽二绝”。民间谚语有“一旗(旗山)、二鼓(鼓山)、三高(高盖山)、四虎(五虎山)”的说法。 五虎山 又称方山。在闽侯县尚干镇,是福州第四大山。五个山峰巍峨耸立,形似五虎盘踞,又名虎头山。北面临淘江,再北就是乌龙江。山上自古产有柑橘和柚子,味道甜美,被称为神果。宋代朱熹筑吟翠山楼,留有诗篇《方山》和“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的题刻。 冶山 是屏山南麓一座小山。有“冶山古迹”的摩崖石刻。《三山纪略》记载:“冶山者,冶铸之地。闽越王都于其前麓”。相传越王允常请铸剑名师欧冶子来冶山为他铸剑。据史籍记载,“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南麓有福建最早建的城隍庙:福建都城隍庙。 石竹山 是国家4A级风景区。《八闽通志》载:“石竺山,山下甚多竹,……饥者多于此采笋以济,然欲多则不可多得,号济贫笋”,石竺就是石竹。半山石竹寺始建于唐大中元年(年)。祈梦文化是石竹寺的奇观。石竹山有“追春”的习俗。 青云山 属于戴云山脉和大樟溪水系,方圆50平方公里,9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平地兀立,直冲云天,古称“翀峰”,又因青云缭绕,得名“青云山”。南宋乾道年间(-年),永泰的萧国梁、郑侨、黄定连续先后考中状元,以平步青云之意取其为山名。 庆百年·迎世遗系列报道往期文章回顾: 第一期:有福之州寻“福”记|风调雨顺天有福 第二期:有福之州寻“福”记|鱼米之乡地有福 资料来源:百福画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wh/159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