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906/u5sgaan.html 在《红楼梦》这部小说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比如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薛宝钗的金锁,史湘云的金麒麟,还有跛足道人拿给贾瑞的风月宝鉴。 每一个都是打开《红楼梦》思想内核的一把钥匙,搞不懂这些东西的深意,不容易真正理解《红楼梦》,更难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真意了。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曹雪芹用一块石头来承载自己的血泪之作。 《红楼梦》,是每一个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都知道的名字,这部小说在成书之初和相当的时间里,它的名字都叫做《石头记》。我们古人的书都是用毛笔书写的,一部书的传播许多也都是人工抄写的,《红楼梦》传承下来的古本有十几种之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它们除了内容多寡、个别内容,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这个抄本是什么时间抄录的,现在红学界公认甲戌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年)和庚辰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年)成书最早,脂砚斋的评语也最多,这两个本子成书时,曹雪芹( .5.28—.2.12,或.2.1)还在世,所以,可信度极高,是公认最有价值的两个本子。 甲戌本和庚辰本都成书于曹雪芹的晚年,基本可以证明,曹雪芹终其一生他对这部书的命名一直都是用的《石头记》。 小说一开篇通过一段神话故事交代了个中缘由:说女蜗炼石补天,剩了一块没有用,被弃在了青埂峰上,这块石头因为被女蜗练过,通了灵性,觉得自己有补天之才却不得补天,天天发牢骚。一天,一僧一道(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两个神仙路过这块大石头所在的青埂峰,听见它的抱怨,就将它幻化成一块扇坠儿大小的鲜明莹洁的美玉,刻上字迹,作为将要下凡造历幻缘的神瑛侍者的夹带,跟着下凡去了。这就是贾宝玉含玉而诞的前因了。 也就是说,贾宝玉落草时口中所含的通灵玉,就是两个神仙用幻术缩变的、那块没有机会补天的、被女蜗弃置青埂峰的顽石。 这块变成了一块美玉的石头,上面有癞头和尚写下的文字: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于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这块玉很自然的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这在不可能用科学解释的封建社会,贾宝玉这个人物就自带上天或者赋予的某种神祗。《石头记》就成了建立在这样一个神话传说基础上的故事,就政治风险而言,大大地降低了。 神瑛侍者携着通灵宝玉下凡,造幻历劫,经完了这一遭,重回太虚幻境的赤霞宫仍旧做他的神仙,而这块也游历了人间悲欢离合的通灵玉也重返青埂峰,恢复了他石头的本身。因为觉得在人间的一番经历很有意思,于是将这一段故事就刻在了这块大石头上。也就是石头的回忆录,这就是《石头记》的由来了。 这样的故事我们要相信吗?自然是不可能的。小说第一回很明确地写到:曹雪芹在悼红轩里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一虚一实,一明一暗,这是曹雪芹独具匠心的天才设置。 不过,用石头言,是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石头,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从最初作为工具和武器开始,石头就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载体。女蜗炼的是石头,精卫填海也是用的石头,历代帝王最大的愿望是封禅泰山,孙猴子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些本质上就是一种石头崇拜。再后来,石头被赋予更多精神、品质等方面的意义。台基、地基、甬道、彰显阶级和地位的石狮、石鼓等等。还有勒石、石碑、石牌坊等石作不光有它的实用性,更多承载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些都不胜枚举。 玉,是另一形式的石头,是石头的最高级形态。古人一说玉,立刻就和灵联系起来。在中华文明史上,玉绝大多数时间里成为了上层阶级的专属,甚至是帝王权力的法理象征。人们赋予玉仁、义、智、勇、洁五德的内涵。论获得的赞美,再也找不到其它能与玉相提并论的事物。癞头和尚在通灵玉上刻的字,其实就是玉之五德的另一种文化体现。 曹雪芹创作《石头记》,从石到玉,从玉再到石,从文化内涵上,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继承、发扬和升华。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