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晓星 点开音频,听歌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列夫·托尔斯《安娜·卡列尼娜》 写下这个标题之前,我曾经思考过很长时间,反反复复,觉得还是这个较合适。 上大学时,有一阵子赶时髦,也捧起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读起来,不过花了个把星期时间就读完了,囫囵吞枣,停留在一知半解上。一堂外国文学课上,激进的年轻教师在分析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形象时,情绪显得异常激动。他说,改革开放之初部分外国影片在国内解禁重新放映,他在杭州影院看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走出时,听到身边观众在议论安娜,骂安娜是个婊子,顿时血脉贲张。他有些遏制不住,愤怒地说,啧啧,这就是国人的素质,什么欣赏水平…… 此后在漫长的三十年时间长河里,我几乎把英国、美国、法国、苏联、俄罗斯拍得根据小说改编的《安娜卡列尼娜》所有电影、电视剧都看了,有的观看不下三次,反复咀嚼,再三揣摩,对安娜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作者的匠心独运惊叹不已…… 安娜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女性形象,她的美貌、勇敢、率真、执着,曾俘获多少读者的心。托尔斯泰对笔下的安娜不吝笔墨,大加赞赏。“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安娜作为生活在圣彼得堡的贵族妇女,风姿绰约,仪态万千,是上流社会贵族妇女的标杆式人物。直到火车站邂逅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青年军官渥伦斯基。四目相对,迸射出积压已久情感的火花。安娜那根蛰伏多年渴望爱的琴弦,瞬间被拨动了,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 我们这里不妨借用安娜这个文学形象,探讨一下理想和现实、物质和精神、生活和爱情等诸关系。安娜出生并不高贵,但嫁入豪门,她的丈夫卡列宁醉心功名,位高权重,是圣彼得堡政坛的一匹黑马。婚后安娜过着锦衣玉食的贵族式生活。但我们因此把安娜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简单的归咎于如古人云“饱暧思淫欲”,显然过于把她庸俗化了,把她品位贬低了。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显然安娜跨越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她的行为最多属于追逐第三层次即社会需求,远未达到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层面。社会需要解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当卡列宁以冷酷的方式提醒安娜对自己行为检点时,她几乎用洪荒之力的语气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我需要爱、需要生活”。毋庸讳言,安娜和卡列宁过着的无爱生活,当初他们的婚姻是安娜好心的姑妈掇合的,姑妈认为卡列宁是一个好人,安娜值得终身托付。成婚后,卡列宁利用他的职务影响又为安娜的哥哥斯蒂瓦谋取了生计。按说,安娜应该十分感谢或感恩才是。但至少在精神层面上,安娜和卡列宁并不般配,安娜年轻美丽,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拥有丰裕的物质生活后,依然充满对美好生活包括幸福爱情的向往;而卡列宁除了热衷于仕途上升攫取更高的权力,平时在家庭生活上表现为冷漠古板无趣,说话也是严谨的程序式的十足的官腔,安娜斥之为“机器”也不为过。因此,他们一开始的结合就是不幸的,埋下了破裂的种子。我们可以理解为安娜婚配时年幼——只有18岁,无知或屈从于生活或物质现状使然,没有更多顾及自己一生的情感需求。尽管卡列宁认为他们的婚姻是奉了“神的旨意”,可经不起时间来拆,在安娜与渥伦斯基激情、偷情甚至要求离婚的“战争”中分崩瓦解。 我们从托翁的作品中,领略了安娜和渥伦斯基波澜壮阔的爱情,不禁折服于他们追求爱情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敢冲破世俗樊篱的决心。但人是环境的产物,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一旦遭遇现实的重压和负荷,这雄奇的伟岸的浪漫的爱情立马枯萎甚至走向没落,注定是短命的。首先,圣彼得堡上流社会暴露出其虚伪的本性,无情地抛弃了安娜和渥伦斯基,使他们社交圈子越来越窄,以致寸步难行;二是生活困顿打压,渥伦斯基母亲明确表示,若儿子不与安娜断绝关系,将不再向他们提供生活资助。没有了基本的经济来源,崇高的爱情只能是“奢侈品”了,还能维续吗?三是琐碎繁冗生活的消磨。暴风雨般的激情、缠绕绯恻的情爱过后,一切复归于平静,生活又变成一潭死水。安娜渴望和沉醉的卿卿我我、耳鬓厮磨的爱情,同样经不起时间消蚀。读小说《安娜》,我甚至找不到一点理由怀疑渥伦斯基对安娜的爱,他欣赏安娜高贵的、冰清玉洁般的甚至需要仰视的爱,的确没有动摇过。但他毕竟是一个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贵族军官,“既要美人,又要江山”,对这一点我们不必苛求他做得更好。渥伦斯基后期经常到军官俱乐部去躲避,他害怕回来后安娜那质询的口吻、怀疑的目光、娜喋喋不休的纠缠、神经质般的举动……。安娜对爱情坚挺的理由是:我给了你全部的爱,你必须回馈我百分之百的情。渥伦斯基的怯场,同安娜的“让爱在灿烂中死去,让爱在灰烬中重生”的绚丽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请注意,这里说渥伦斯基的怯场,是指对生活的妥协,而不是对安娜感情的游移。 让我们暂时牵住思想脱缰的野马,回归现实的生活中来。不管是过往和现在,世上过着无爱婚姻的男男女女,俯拾皆是,常听人说起自己的婚姻是“凑合”两字,再简单不过了。为平庸的生活,为已获取的名誉,为还需要培养的子女……。那么,如果上述境遇的人人都象安娜一样,因为对婚姻稍有不满包括感情不满就勇敢的挣脱家庭的约束,去追求所谓的自由和幸福,那这世界指不定乱成什么样子了。我这么说,可能遭致许多人的口诛笔伐,照你这样说,人活世上一点理想、一点精神都没了,干脆向庸俗的生活屈从算了,还去追求什么幸福生活呢?做到婚前睁大双眼,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又有几何? 行文至此,有些写不下去了。我只想说,文学是文学,生活是生活,两者不可等同。但有一点还须说明:文学可以启迪我们的生活,照亮前行的道路,但她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 最后冷不丁冒出这样的感悟:文学可以浪漫,生活需要情商! ▏文:金晓星▏ 监制:丑小新 精彩往期 仅存的老房老街 生命因感恩而丰盈,因拼搏而精彩——写在儿子十八岁 救关于爱情和生活 盗 一些思念 木槿向阳花开 小新杂谈出品原创文章|随心小感|诗词歌赋 愿有一方净土, 远离尘嚣与你相遇 投稿请加编辑 ---------- 丑小新花色愈清,花香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