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漾》卷首 行于崇山峻岭,游于清澈水域,探于洞穴爵府,立于古栈艰险,穿于深涧峡谷,迷于云蒸霞蔚,思于遒劲题刻,潜移默化的土家文化无不是在谱著一部山水间永恒的诗赋歌谣!——胡昌海油画《屏山印象》 [散文]屏山,山陈画幅水润诗文/胡昌海(湖北)几年前,因为一张“舟行碧波上,如悬浮水面”的网红照片,让我知晓了屏山。庚子年,因为鹤峰作协“重走红军路,文明新村行”的采风活动,让我认识了屏山。在鹤峰县城以东12公里的地方和它撞了个满怀,屏山就这样融入心底。 屏山,又名平山,因山顶平坦广阔,山侧屏立而称名。以阡陌幽静为特色,以良田桑竹环绕为支撑,以绿波秀水为点染,以薄雾迷蒙为神秘,成为志士墨客休闲静养之胜地。[清]顾彩《容美纪游》曾有诗赞曰:“人言此是桃园地,不信桃园如许奇”。 到了屏山,被它独特地貌震撼:重峦叠嶂的山峰北高南低,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仅3公里左右,辖区内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扼守在鹤峰县城的东北部,又像一艘巨轮行驶在武陵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放眼望去,耸立的山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形态各异的九十九座山峦,环绕山涧清澈的绿水,曲径通幽的沟壑峡谷,把屏山装扮成了一处挺拔、俊俏、隽丽的人间仙境。有山的阳刚、水的柔美,有时空的古朴,又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屏山,就是蕴酿在大山深处的一部诗;屏山,更是大山迸发而出的铿锵歌谣! 恰才进入屏山,就被眼前的一座钟楼式城墙挡住了视线,硕大的“屏山”两个铜字悬挂在城墙洞门的正上方,城墙两边雕塑的是怪兽头像,匾牌告示曰“开山王”和“扎寨将军”。古色古香的屏山带来特别的感觉:这里定是古老传奇的领地。果不其然,自明朝万历年间,容美土司就在这里建造了鹤峰规模宏大的土司皇城,爵府、老街等遗址迄今依然尚存。年,容美土司遗址被国务院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走在屏山通往峡谷的大道上,插在公路栅栏上的旌旗在黄昏秋风的吹拂下,发出轻微的“啪、啪”声,就像是古老城池驻守的士兵们在摇曳昭示着力量。随风飘扬的旌旗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三百多年前的屏山。陪伴的向导告诉我们:屏山旖旎的风景主要有幽深地缝“一线天”、千尺飞瀑“二等岩”、富有传奇的“三姊妹尖”、易守难攻的“四大关”,傲然屹立的“五尺门”、风啸雨淋的“六代”土司爵府、劈荆斩浪“七丈五”、云海仙境“八卦岩”、田氏家族“九诗人”、遗址现存的“十里街”。向导一口气列出的景点让我心花缭乱,我想,屏山无处不风景。这大概就是年前,当地土著首选屏山建造土司皇城的缘由罢。 站在高处观察,现今的屏山与外界的连接通道仅有四条:东为躲避峡,西为挂扒岩,南为铁锁桥,北为“七丈五”,其余都是险峻的峡谷和耸立的山峰,连通外界的公路皆位于悬崖绝壁之上。远古的过去却是“自古屏山一条路”。站在杜宇楼观景台上,对面的马头山栩栩如生。相传远古时期,凡是到屏山朝拜的人都必须在前来的路上扯一把青草,放在马头山的马嘴前,方能办事圆满。昔日的小路早已不见了踪迹,昔日的马嘴被虔诚的人们刻上丰盈的“神”字,马头山留给人们几多神秘、几度忧愁。 站在杜宇楼上,感怀土家这个古老民族的灵魂:崇敬白虎、崇尚飞禽,传说蜀帝杜宇为民操劳,死后化为杜鹃。人们建起杜宇楼,为的就是纪念这位为民沥血的先帝。位于马头山对面的杜宇楼,虽然是经过若干次翻修而成的状态,但我敢说,那绝对是古旧楼台的翻版,不然年一直延续继用为监视进山人们的瞭望处所,何以设立在杜宇楼呢?因为杜宇是他们的心灵寄托,是他们的安全靠山。 凝望虽已翻修但依然透着沧桑的杜宇楼,仿佛当年驻守在此的土家族士兵们头戴“人”字包巾,身穿“家机布”衣服,打着绑腿脚穿蔓耳草鞋。没有路人前来的时候一定会三五成群在一起日白扯卵谈,不时还会有人拿出自家酿造的“苞谷酒”,在天然既成的石板上摆着土碗,各自斟满一碗,然后用粗犷的声音吼着“莫惜我须低首就,可知人虑入喉迟”的咂酒歌谣。灌完酒摔碎酒碗,再换上新一轮的盛酒器皿,在“日妈、格杂”的调侃中继续着咂酒的节奏。这时候,如果有前来朝拜的路人,在马头山的马嘴位置敬奉完“马草”过后,定会扯着嗓子大喊“开山王”或者“扎寨将军”的尊称,喝得尽兴的士兵们完全不去理会。前来朝拜的路人这时候定会高声大嗓地吆喝:“茶山青青吔茶花香,山下稻田哟水汪汪。”当士兵们听到这样的吆喝,立马停止了咂酒,因为他们知道朝拜的路人是带了山下的茶叶。于是客气回应道“下岔溪口,经手扒岩一定要小心”的嘱咐。路人得到容许后欢欣前行,驻守在杜宇楼的士兵们则会暗自高兴:今晚又可以品尝延续流传的土家“四道茶”了…… “铁锁桥”就是一道永远的屏障,控制着屏山土司皇城与外界的联络。铁锁桥又名“天心桥”,明万历年由土司王田楚产主持修建,采用楠木架梁,杉木风雨凉桥,桥高70仞,桥头垒筑设隘屯兵把守,无人驻守时用铁锁、栅栏封闭桥梁,故称“铁锁桥”。其险峻有记录曰:“俯视蚕丛鸟道之危关,天心之桥入地底,猿狙童叟愁跻攀。”虽然是历朝历代都有修缮改观,唯其天险永远定格在山涧沟壑,让人浮想惊叹! 顺屏山北行,突兀的山峦总是把最峻峭的一面呈现在我的眼前,及至山顶,一座龟碑虽然只剩断垣残壁,模糊的字迹大约是记录着平山(屏山)万全洞的形成过程,只可惜没有了完整的记铭稍存遗憾。站在山顶的悬崖边,鸟瞰崖下,深不见底的渊涧让人望而却步。循着悬崖间宽约一尺的小径,踏着被脚板磨得溜光的石蹬下行,到达悬崖中间可见一洞,洞高60多米,宽40米,洞深50米,洞内钟乳倒悬林立。据记载,此洞原名何家洞,清康熙十四年(公元年),容美土司田舜年为保全自身安全修建改名,自此流传至今。万全洞位于悬崖绝壁,面临百仞深渊。洞内遗留的断墙、柱洞足以,足见万全洞当年的繁华。有碑刻记录:平山之麓有万全洞焉,自非排空驭气,穿云破石,罕得与全境相通。而九峰(田舜年之号)先生一朝得之,以为藏书之府,不亦快乎! 万全洞注定了它是传承土家文化的源泉。容美土司田氏家族更是以“万全洞有屏山为其表,屏山有万全洞为之里”,传递交融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据顾彩《容美纪行》记载,容美土司历代都利用进贡、赏赐、求学、征调等手段,冲破封建王朝的枷锁,走向开放。他们学习、推广、普及汉语、汉文,制定诸多政策,吸引外地文人墨客,技艺商贾,百工之人,进司讲学、传道、游历、经商,通过“官给衣食,去则给引”,愿留者即“分田授室”,久居者“许以女优相陪”等方式,致使容美一时出现了“出山人少进山多”的良好局面。更重要的是,容美土司田氏一族身体力行,学习和吸收汉文化。田氏诗人不断涌现,可谓前仆后继。容美土司田氏诗人群自明清时代的两百多年间,容美土王连续六代九个诗人,人人有集,充分展示了容美土司文化的博大精深。康熙四十三年,清初戏曲作家、文学家、诗人、旅行家顾彩应邀游历容美,写下具有独特审美意味和文献价值的《容美记游》。顾彩和容美土司王田舜年的诗文唱和,演绎了土家文化与汉文化民族融合的一段佳话。田舜年由于自身的博学多才,诗词歌赋,无不涉猎。他常邀请汇集江浙汉黄名流,求索研讨,著有《容阳世述录》、《田氏一家言》和《白鹿堂诗文集(四卷)》等。 历经几百年风雨洗礼的万全洞,在岁月的沉寂中显得孤独,土家文化的不断传承又彰显了它独有的价值,万全洞似乎就是屏山的核心和灵魂,以无形的内涵谱写着屏山的诗魂。 《屏山素描》 挂壁在悬崖上的“山高水长”摩崖石刻,经后人描摹显得更加苍劲。据说是明代容美土司田楚产、田霈霖建造躲避峡城墙的时候留下的遗迹。虽然我不知躲避峡的来历,但明了躲避峡城墙修筑的寓意。 躲避峡是容美镇屏山村与燕子镇新寨村结合部的大峡谷,只可惜这美好的景致依然深闺在大山亟待开发。矗立在躲避峡靠屏山一侧的古城墙,也因为上世纪修电站渠道被撤除了。依稀尚存的城墙,那是记录的土家这个古老民族的胆略和智慧。 “山高水长”是对屏山景致最通俗的描绘。就这样通俗的字眼原来镶嵌在杜宇楼前的自然石柱上,成为土司时期演艺的舞台标志。 几经辗转嵌刻于崖壁上的“山高水长,亿万斯年”不光是对屏山美景的记叙,更是加强民族团结的见证。据考证,后来的“亿万斯年”是末代容美土司田旻如与末代桑植土司向国栋两人为修好关系,在湖南桑植境内的五道水一个大岩屋里结盟时,田旻如题写“山高水长”,向国栋题写“亿万斯年”。自此,两个结怨多年的部落握手言和。为纪念这难得的历史,“山高水长,亿万斯年”的石刻永驻于不朽的崖壁,昭示启迪着后人。可惜了这位置民族团结为大局的土司王,在清雍正十三年间,因战事自缢于万全洞,从而结束了多年容美土司的历史。 邂逅屏山已见黄昏,走近屏山是那样的迅速而了无声息。恍惚行走间,漫山的薄雾紧随身后,不知不觉:树也肃穆、石也暗淡、影也婆娑。回身置于屏山钟楼前,顿感雨雾氤氲,挟裹了远山近岭,古老的传奇渐行渐远。 只可惜这次的旅行不能体验峡谷自然风光。亲水、戏水、划水这种让人流连的感受失之交臂;河床清澈宽阔、奇峰俊秀的自然无法拥抱;深邃通幽的峡谷、地缝漂流的快意只能留作后续的体验。我相信,定会在闲暇的时间里再来体验。不一定是山花浪漫,但一定会在美景中怡笑。 依依不舍对屏山道一声暂时的“byebye”。离别的时刻回头望一眼黄昏暮色中的屏山,直到在视野中消失…… 怀揣遗憾的离别,萌生再去的念头。屏山耸峙的山是赋,流淌的水是歌,静卧的颓墙是诗,摇曳的参天大树是舞,踏响脚步的是久违的纪念。远去的故事还在畅想,红军前行的步履铿锵而来。据记载:贺龙曾在鹤峰七进七出,在鹤峰建立革命根据地,红三军当年把屏山作为战斗的后方,医院、枪炮局、被服厂等,其遗迹至今尚存。红色火种的传播让这片文明的沃土更加文明,屏山传承的是时代的乐章! 擦肩屏山,再怎样的恃才傲物,都会让浮躁的心灵溶入纯净的虔诚。在喧嚣中的宁静,这就是屏山给于我们的诚挚馈赠。 行于崇山峻岭,游于清澈水域,探于洞穴爵府,立于古栈艰险,穿于深涧峡谷,迷于云蒸霞蔚,思于遒劲题刻,潜移默化的土家文化无不是在谱著一部山水间永恒的诗赋歌谣! 版画《画意屏山》作者简介 胡昌海,乡土文学作家,生于清江河畔,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从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创作,迄今发表文学作品逾万字。出版小说集《伟人?美人?丑人》,散文集《水布垭风情》《清江秋韵》,中篇小说集《轮回》,报告文学《绝壁丰碑》,长篇小说《城市的诱惑》等。 END 本期编辑:菲菲 法律顾问:曾维龙律师 投稿a 编辑邮箱:longran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wh/95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