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费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 那段岁月 那道风景 是我的记忆 也是我们那一代屏山人 共同的记忆 …… 那时老家的风景 □张三才 我走出农村老家已经四十多年,许多年轻时的印迹早已淡忘。但记忆这东西非常奇怪,它可以让你脑子里瞬间一片空白,也可以将流失多年的往事在转眼间推到你的面前。现在,青年时期热血沸腾地参加大队文艺宣传队的情景,以及发生在宣传队里大大小小的故事,就在眼前浮现,历历在目,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我的老家在今天的屏山县太平乡丰收村,当年叫太平公社丰收大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丰收大队的团支部一直是全公社的先进团支部。书记叫刘德才,英俊帅气,口才非凡,组织能力很强,确是名如其人。这是个毕业于屏山中学、年仅二十来岁的老牌初中生。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文化水平,理当是全大队一千多社员中的“大秀才”。在这位“秀才”书记的组织带领下,全大队一批二十岁左右、热心蹦蹦跳跳、喜欢说说笑笑的青年男女,自然而然地组建起一支二十余人的文艺宣传队。这批宣传队员可以说是丰收大队的“精英”,他们当中,有拉二胡的陈世文,吹笛子的刘德友,吹口琴的陈世贵,最能逗人捧腹的“笑星”王正超、张元书,长相酷似刁德一擅长扮演反面人物的李朝义,乐于负责道具保管的好后勤刘德昌,更多的,则是些没有明显特长、只会唱歌跳舞的男男女女。 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精神“充足”的年代,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视机,有的只是有线广播中全国统一、千篇一律、反复播放的伟人颂歌,以及八个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而就是这样一支土生土长的文艺宣传队伍,用年青人的单纯和热情编排了十五、六个小节目,在偏远山乡演绎出了一幅幅“穷欢乐”的场景,使得我那贫穷偏僻的家乡从此开始有了热闹的色彩,让温饱都难以解决、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父老乡亲带获得了一丝轻松和快乐,成为那个特殊年代不可多得的“精神大餐”。 应当说,这支文艺宣传队,是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的一支“文艺轻骑队”。在当年的农村,一边是文化生活枯燥乏味,一边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大队团支部组织文艺宣传队伍,正好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说当年的丰收大队文艺宣传队是一支“轻骑队”,主要是说队里的乐器和其他道具几乎都是就地取材,不择演出场地,不论观众多少,纯属自娱自乐。那时没有电灯,演出时只有两盏煤气灯照明。当时,宣传队仅有两把二胡、两根竹笛、一把口琴,还有就队员们因陋就简、用小金竹自制的二十多块小快板。女队员则各自从家里找出珍藏的花被单,往身上一围,便成了表演舞蹈时穿的裙子。记得一次演出《翻身农奴把歌唱》,大家翻箱倒柜也然没能找到同藏族裙子相似的被单,只好去买回来一些色彩斑斓的彩色纸张,剪成约三寸长、一指宽的纸条,间杂着粘贴在白布上,往腰上一围,还真就像模像样地冒出十来位“藏族姑娘”。随后到公社面对千余观众参加汇演,这个节目竞赢得了最多也最热烈的掌声。 在这个欢乐不断的团队里,我除了笨手笨脚、滥竽充数地跟着跳了些诸如《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社员都是向阳花》《洗衣歌》《阿佤人民唱新歌》等忠字舞外,还和另外一个小青年搭档合说过一段相声,题目好像叫《美国兵得的吃惊病》。这个在今天看来非常拙劣、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节目,因切合当时正是援越抗美的特殊背景,居然先后在大队、公社以及友邻大队的舞台上上演了五、六场,而且,每场都能赢来不少掌声与喝彩。 后来,十来个宜宾知青(少数来自本县新市镇)来到我们丰收大队,男的多数为帅哥,女的几乎是美女。至今还能记起这样一些名字:张素芳、詹正洪、吴定全、洪玉良、裘永和、刘久琼、巫玉升、李巨芳、李才森、“马儿”马玉明、“于大”于坤玲、“猴子”李吉林……他们不仅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能歌善舞,而且靓丽时髦,活力四射。 这批知识青年的到来,特别是在他们加入到宣传队之后,我们这支“文艺轻骑队”立刻平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知青队员们字正腔圆,举手投足都有专业“范儿”,使得本来就十分活跃的宣传队锦上添花,更加热闹,更加红火,演出水平也迈上了新台阶。他们带头编排的节目,不仅有独唱、合唱、独舞、群舞、歌伴舞、器乐合奏,而且还有“三句半”“莲花闹”“金钱板”以及相声快板,甚至有当时火遍大江南北的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片段,比如《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沙家滨》中的“智斗”等等。这些节目上演后,我们这个团队出尽了风头,在当时的太平公社乃至整个中都河流域,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中都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丰收大队团支部也因为出色的文艺活动赢得并多年保持了全公社、全区甚至全县“先进团支部”的殊荣。 丰收大队文艺宣传队虽然只存在了七、八年的时间,但是,正是在那段特殊的时期,在那个火热的时代大熔炉里,我们二、三十个青年人成长为了共青团员,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艺术就是在这个熔炉中启蒙的。不仅如此,这支文艺宣传队还起到了“红娘”作用。有四、五对男女青年都是在文艺宣传队里相识、相知、相爱,直到喜结良缘,成了真正的“文艺夫妻”。可以说,文艺宣传队是我们那一代青年人成长的摇篮。 那时“芳华”,而今回忆。在新中国迎来70周岁生日之际,老家的文艺宣传队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已经像春风吹拂着每一寸土地。但是当年的点点滴滴都融进了我掌心纹路的细枝末节,纵横交织。几十年来,不论身在何方,那些纹路都连接着我的血脉,直抵心灵,让我常常在不经意间便回味起那段岁月的淡淡清香,以及老家那片永远靓丽的风景。 那段岁月,那道风景,是我的记忆,也是我们那一代屏山人共同的记忆…… 作者:张三才 总编:曾忠 主编:廖锋 编辑:培芯 ▼32万屏山人都在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xw/103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