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一叶碧色云里晃,两江飘香风中漾,三季采摘人倍忙,四季增收钱袋胀……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湮没了无数的风流与繁华,而茶,却是流传至今且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饮品。屏山种茶历史悠久,始于先秦、产于三国、兴于两宋、贡于明清、盛于当世,两千多年的生产历史让它身上浸满了“文化”的芳香;屏山县位于四川省南缘,县域大部分海拔为~米,屏山茶叶生长在海拔米以上,这让其拥有着“高山”的头衔;在县域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着平方千米的足硒土壤和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壤,屏山茶又戴上了“富硒”的桂冠;县境内山脉纵横,沟谷交错,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自然的馈赠让屏山茶加上了“绿色”的筹码……真可谓是“碧叶千年飘香,古今世人皆尝。高山云雾徜徉,江河溪流滋养。富含天然硒素,健康优质好物。产旅融合之路,绿色生态宜居。”

众所周知,茶叶的最佳收获时节是春季,茶农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在此季。近年来,屏山县开拓茶产业发展“新路子”,找寻春夏秋三季茶叶的“春天”,为茶农增收致富找到新路子。

“科技+创新=新成就”——悟屏山茶的蜕变之旅

“朋友们,大家现在看到屏幕上所显示的就是日本青绿茶的自动化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可以完成摊青、杀青、冷却回潮、揉捻等各个工艺流程……”近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研究员叶阳在新屏山茶业有限公司茶厂作优质绿茶加工技术培训,屏山的部分茶企代表接受了一次科技的“洗礼”。

屏山现有茶园面积21万亩,年产干茶1.5万吨,综合产值超26亿元。一路走来,屏山茶叶生产从原始手工操作到如今的机械制茶,从生煮到晒干,从蒸青造形到团饼茶、散叶茶,再到炒青。历经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发展成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的制法,形成了屏山炒青“条索紧曲,汤青叶绿,栗香浓郁,回味绵长”的独特品质。沧海桑田,变化得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屏山茶叶生产工艺的改变,以及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的蜕变。

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了屏山茶叶。借助科技部、省科技厅对口帮扶及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以科技创新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近三年,屏山先后投入万元,实施7个茶产业科技扶贫项目,建成屏山县茶叶工程技术中心,有序开展茶树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茶园管理和生产加工实训,茶产品研发,茶文化保护、挖掘、推广、展示,主动适应茶叶从农业、半工业,走向工业化时代的新要求。屏山依靠科技全面提高了茶叶种植和制茶工艺水平,让茶叶从消费端到供给端都实现标准化。

有了技术和设备,怎么使屏山茶叶更上一层楼?如何让屏山茶农持续增收?这就得在夏秋茶上面做工夫。以前的茶叶只收春茶一季,而近来,屏山拓宽思路,瞄准夏秋茶的广阔市场,将夏秋茶叶加工制作成红茶、藏茶原料、抹茶及出口绿茶等品类,延长茶叶收购时间,助力茶农持续增收。此外,夏秋茶的采摘推广机采,这也大大节约了人力和成本。目前,夏秋茶鲜叶收购价格均价2元/斤,浩茗生态抹茶有限公司新建2条抹茶生产线已投入运行。截至8月底,已收购夏秋茶鲜叶70余万斤。

“文化+旅游=好路子”——悟屏山茶的绚丽未来

二十一世纪,拼的是什么?拼的是文化和内涵,追求的是品质与生活。屏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历十七年(年)已置屏山县,境内发掘的石柱地遗址将川南地区历史上溯了年,是一片集萃秀山、碧水、古镇、遗迹于一体,汇聚民族文化、巴蜀文化、客家文化、移民文化于一身的奇特之地。已有多年产茶史的屏山,是蜀南茶叶进入西藏的必经之道,而屏山茶叶也早在千年之前就沿着茶马古道川藏线进入了西藏及东南亚等地。

茶旅融合是一条“好路子”,屏山坚持茶旅结合、茶旅并进的发展思路,坚持把茶园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景观来打造,在大乘和锦屏乡村振兴示范区,已初步形成融“登茶山、游茶园、采茶叶、购茶品、赏茶艺”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同时将大乘、屏山等乡镇茶园连片作为天宫山十万亩高山有机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区域,打造茶旅环线。

未来屏山将立足优越的自然环境、富硒土壤和整体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等多项硬核条件,强化茶园基地管理,狠抓“三品”认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同时依托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积极吸纳外地茶文化精粹,系统提升茶歌、茶艺、茶道,丰富“屏山茶”文化内涵,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在屏山,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皆绿;以鼻轻嗅,四面八方满香。来屏山,闲时,焚香煮茶,静看天边云卷舒;忙时,信手拈拿,洗尽古今人不倦。茶之人生,是锦上花,亦是雪中炭!茶之屏山,是美画卷,亦是致富路!茶之屏山人,是幸福生活,亦是精神寄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ys/86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