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关于欧阳修的这段乱伦公案,在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正史中没有记载,但在私家著述中,是有记载的。政治上的斗争,历来就是波诡云谲的,为了打到对手而不择手段。恰恰欧阳修的妹妹又在他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出事,这就授人以柄了。这篇文章企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欧阳修在宋代文坛的地位无人能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有许多地方可以用“一”形容。他所编的《六一诗话》,虽然只有寥寥一卷数十则,但他开创了中国诗歌批评史上以诗话的形式记载诗人们的言行、对诗人的作品进行品评的文体形式,其后出现的许多著名诗话如严羽的《沧浪诗话》、阮阅的《诗话总龟》、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魏庆之的《诗人玉屑》、杨升庵的《升庵诗话》、王渔洋的《艺苑卮言》,直至近代石遗先生的《石遗室诗话》,历代留下来的诗话举不胜举、卷帙繁多,都是跟他学的。他还是唐宋八大家宋六家之中的第一。他编著了《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作编撰了《新唐书》。这些,足以代表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同样有着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在“庆历党争”中,由于直言敢怒,遭到保守派的打压,被视为“朋党”,他那篇著名的《朋党论》就写于这一时期。仁宗时,朝廷中保守派大臣章得象、陈执中、贾昌朝等人,把革新派人物杜衍、富弼、范仲淹看做是眼中钉,公然指他们为“朋党”。欧阳修便写了《朋党论》给宋仁宗,详论其中得失。《宋史》说他“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因为敢于言事,坚持正义,得罪了不少人。权臣们对于这样的人,自然是欲除之而后快的,他们只要抓住一点点的机会,就会对欧阳修大加诋毁。这样的诋毁,欧阳修一生可以说是经历了无数次,最厉害的一次,也是保守势力对他诋毁最为恶毒的一次,就是说他跟妹妹的女儿乱伦。这一次的打击,对欧阳修的伤害是很深的,余波直到后世也没有停歇。保守势力站在道德的高度,对欧阳修的人品、修养进行污蔑,企图用儒家的人伦观念将他一击而倒。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欧阳修有个妹妹,嫁给了一个叫张龟正的人为妻,这个张龟正,有一个前妻,去世后留下了一个闺女。欧阳修的妹妹嫁给他以后,就在一起生活。后来张龟正去世,欧阳修就把他这个闺女嫁给了族人欧阳晟。一直至此,欧阳修和他的妹妹可以说都是在做好事的,抚养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儿,并为之成家。这事,如果搁在今天,简直就是好人好事,感动中国的。可是,不幸的是,欧阳修的妹妹出了点事,因为寂寞,跟家里一个佣人私通并怀孕。张龟正的闺女见此情景,担心家产被这个孩子分走,就把继母告到了开封府,请求查明这个孩子的父亲,用意就是要把欧阳氏赶出张家。 很不巧的是,开封府尹是属于保守派的杨日严,此前因为经济问题曾经受到过欧阳修的弹劾。于是,在当朝副宰相贾昌朝的授意下,有意将这个案子往欧阳氏兄妹通奸上引导。在中国,要想打到一个人,说他作风有问题是最厉害的武器。 多次逼迫欧阳氏承认孩子是跟兄长欧阳修通奸后的产物。欧阳氏既羞于向外人道出与家奴通奸的事实,因为一旦说出去,就无法做人了,太掉身份。又不能做出对不起兄长的事,无奈之下,只好自杀了。也正因为这样,她没有说出这个孩子的父亲是谁,就给欧阳修的对手和后世人留下了想象、发挥的空间。 实际上,当时有一个人是能够把这件事说明白的,他就是欧阳修的连襟,监察御史王拱辰。王拱辰和欧阳修是同榜进士,王第一,欧阳修第十四。在放榜当日,同时被枢密副使薛奎看中,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他们。宋人有“榜下捉婿”传统。而王拱辰当时的身份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的身份,说话是有足够分量的。可惜的是,王拱辰跟欧阳修分属于不同的阵营,王属旧派,在明知道自己连襟是无辜的情况下,他也不愿意站出来说半句公道话。欧阳修就这样进了“诏狱”,仁宗皇帝亲派三司户部判官苏安世和宦官王昭明负责审理这个案子。按照当时的情形,似乎欧阳修跟妹妹通奸已经是铁案了,苏安世只有判欧阳修有罪。但苏安世在调看了全部案卷后,判欧阳修无罪,并向仁宗回报,说欧阳修是受到了陷害。欧阳修经过此案,被贬到滁州担任知州,在此期间,他写下了《醉翁亭记》,也过了一段优游山水的日子,留下不少佳话。苏安世、王昭明因为恪守底线,没有跟着旧派打压欧阳修,最终被旧派排挤,也都被放到外地做了监酒税的小官。一场旧派和新派之间的明争暗斗,以一场闹剧而告一段落,却也让欧阳修担了千古污名,这个故事到后代的一些笔记小说中,又演变成了欧阳修跟自己外甥女通奸。实际是欧阳修跟这个外甥女八竿子都打不到关系,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元代人脱脱所编《宋史》对于欧阳修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脩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欧阳修死后的谥号是“文忠”,《逸周书?谥法解》:“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利国曰忠;安居不念曰忠;临患不反曰忠;盛衰纯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尽节曰忠;推贤尽诚曰忠;中能应外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善则推君曰忠;死卫社稷曰忠;以德复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择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虑外曰忠;广方公正曰忠;肫诚翊赞曰忠”谥号的最高境界是“文正”,如后世的曾国藩死后就被谥为“文正”。“文忠”是被认为仅次于“文正”的谥号。历史上曾经被谥为“文忠”的名人有他的学生苏轼,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李鸿章、林则徐。由此可见欧阳修的不凡,也可见那场闹剧并没有对他的评价产生丝毫影响,当时人对他的人品是认可的。穿越梅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