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宜宾本年度第一大片震撼来袭! 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部八集纪录片 宜 宾 非 遗 之“女子踩桥” 请在WiFi情况下观看 年宜宾启动了全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抢救记录和展示工程,《宜宾非遗》纪录片是今年我市启动的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保护和展示工作的一部分。 自今年年初以来,宜宾广播电视台两路摄影组,分别深入所拍的“非遗”项目所在地,以人文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通过客观的纪录与鲜活的人物故事,原生态地呈现了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魅力。 《宜宾非遗》拍摄花絮女子踩桥=屏山·龙华=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 咱们屏山的女子踩桥 (图片来自网络) “女子踩桥”是产生并流传于屏山县龙华镇辖境的一种民俗活动,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清龙华镇解放后停止,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是屏山旧社会妇女思想感情、表达心愿的总结。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龙华镇的中老年妇女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烧着香至八仙山,在八仙山集中住宿。第二天清晨一早,每人右手上拴着红布巾,手里拿着一支香,在引香师的带领下,从大佛下面起香,然后下山,开始在凉桥上进行踩桥,每座桥踩12遍(闰年踩13遍),然后依次在老凉桥、撑船沱桥等桥上踩,程序与第一座桥一样。整个过程都是引香师在前面点香蜡,踩桥人排成两行跟在引香师后面,分成很多组,每组由一个声音洪亮、有号召力的人领唱《踩桥经》,其余人伴唱。桥踩完后,原路返回八仙山缴香。从起香到缴香,整个过程需耗时6小时左右,但一旦起香就不会停下来,直至缴香结束。 龙华“女子踩桥”独特之处龙华的“女子踩桥”是龙华的一个其他地方没有的、且独特而新颖的一种民间民俗活动,全是女子,没有一个男士。该活动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及年以前,龙华解放后停止(历经土改、文化大革命等),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其过程是:每年正月十四,龙华信佛的女子聚集在一起,烧着拜香至八仙山,在八仙山集中住宿,第二天清晨一早,每人右手上拴着红布巾,手里拿着一支香,在引香师的带领下,一人手里敲着木鱼子,点燃香蜡,在大佛下面起香,然后下山,开始在凉桥进行踩桥,每座桥踩12道(如那年有十三个月,就要踩13道),然后依次在老凉桥、撑船沱桥等踩,程序与第一座桥一样。在踩桥时还要用芭蕉树切成坨上面插着香,共12坨。整个过程都是引香师在前面点香蜡,踩桥人跟在引香师后面,在踩桥路线中,凡原路有菩萨的地方,引香师都要去点香蜡。去桥踩完后,原路返回八仙山缴香。缴香在大佛下面。一般是三年一踩,如在缴香时香的烟子直接上天,那当年的踩桥就算功圆德满。如成厂状“ 「”就要在下一年重踩,并且是一踩就是三年。 (转自屏山新闻网) 相传,屏山龙华的女子踩桥是这样由来的········· 龙华“女子踩桥”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清,解放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停止,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主要是反映旧社会妇女消灾祈福,保家人及亲人平安的一种民间民俗活动。其活动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鬼节。也称“月半节”如“踩桥经”上所说:“......踩金桥来上金桥,七月里来踩金桥。惟愿人人增高寿,死后不过奈河桥。......”)。但现在沿袭下来的只有每年的正月十五。没有鬼节踩桥了。在踩桥时信徒们所念都是一些佛句子,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参神:“我念佛来你来参,念个佛来上天堂。......正月十五天门开,七仙姊妹下凡来......”。其二才是踩桥经“好善家来好善家,善男信女听分明。手中拿起香一柱,人人都要上金桥。明师前面把路引,个个善人随我来......”。“......吃了斋饭好逍遥,抬根柏杨去搭桥。造桥不造灯草桥,风吹灯草颤摇摇。造桥不造朽木桥,朽木桥梁不经牢。造桥要造石板桥,今年修起万年牢。金鸡叫来银鸡啼,正是弟子踩桥时。踩桥原来不请神,就要起身去游行。不说踩桥尤小可,说起踩桥有根生。金桥本来宽又宽,特请张郎和鲁班。张郎名叫张九柏,鲁班仙名鲁道玄。张郎坐落黄州府,鲁班仙座大红山(一作太衡山)。张郎出门手拿斧,鲁班出门手拿崩。二位师傅来到此,放下行李讲工钱。张郎开言三贯五,鲁班笑言五贯三。......鲁班上山把石打,领起工匠上山岗。大眼打了千和万,小眼打了万和千......”。第三为送神“天地神来天地神,天地娘娘下凡尘。天地老爷保佑我,天地娘娘开天门。......”。最后颂回向偈,并以“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收尾。从始至终整过所唱佛句子均是劝人要好善乐施。其意义在于祈福消灾保平安。即:消除三灾八难,保佑家人和亲友平安,过上和睦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妇女地位低下,企盼男女平等的一种无声地反抗并一直沿袭至今,成为龙华的一个传统民俗保留了下来。整过佛句子为七字句,有的内容在龙华山歌中也有流传,如:“吃了斋饭好逍遥,抬根柏杨去搭桥。造桥不造灯草桥,风吹灯草颤摇摇。造桥不造朽木桥,朽木桥梁不经牢。造桥要造石板桥,今年修起万年牢。”只不过在一定的时候加了“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句子。如:“......大石拿来做桥礅,小石拿来做桥梁。乙卯年间工完成,桥头打的石狮子。两边修起石栏杆,金桥硬是修得好。九洞流水九洞干。南无阿弥陀佛。又有九洞朝南海,又有九洞朝峨山。人人都夸修得好,好道金桥结善缘..........南无阿弥陀佛”。 (屏山新闻网) 女子踩桥现状目前 “女子踩桥”已被屏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 “第二批屏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宜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 “第三批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进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 这些丰富的“非遗”项目、悠久的传承历史,精湛的传承技艺通过影像的呈现,不仅普及了知识,也唤醒了大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具体时间: 1第一集:《苗族花山节》 播出时间:11月11日宜宾台新闻综合频道晚8:25 内容:1、非遗传承人(李国文、艾卫民)、专家(张兴明)就兴文、筠连苗族花山节的历史由来、人文风情、非遗保护传承等相关话题进行访谈;2、《宜宾非遗》纪录片《苗族花山节》。 2第二集:《宜宾面塑》 播出时间:11月12日宜宾台新闻综合频道晚8:25 内容:1、非遗传承人(李烈光、赖维君)、专家(祝正峰)就宜宾面塑的特色特点、历史故事、美学鉴赏及与泥人张的区别等方面进行访谈;2、《宜宾非遗》纪录片《宜宾面塑》。 3第三集:《大坝高装》 播出时间:11月13日宜宾台新闻综合频道晚8:25 内容:1、非遗传承人(钟郁文、李涛)、专家(蔡永旭)就大坝高装独特的表演形式、历史由来、高装会的盛况及大坝高装的保护传承等进行相关访谈;2、《宜宾非遗》纪录片《大坝高装》。 4第四集:《四川苗族蜡染》 播出时间:11月14日宜宾台新闻综合频道晚8:25 内容:1、非遗传承人(王力洪)、专家(邓怀健)就苗族蜡染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措施等相关话题进行访谈;2、《宜宾非遗》纪录片《四川苗族蜡染》。 5第五集:《苗族刺绣》 播出时间:11月15日宜宾台新闻综合频道晚8:25 内容:1、非遗传承人(杨代蓉)、专家(刘良坤)就苗族刺绣在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所承载的苗族文化,与其他刺绣的不同之处,目前现状和传承保护等相关话题进行访谈;2、《宜宾非遗》纪录片《苗族刺绣》。 6第六集:《宜宾小彩龙》 播出时间:11月16日宜宾台新闻综合频道晚8:25 内容:1、非遗传承人(柴进全、柴进水)、专家(赵品红)就小彩龙的历史由来、艺术价值、传承和保护等相关话题进行访谈;2、《宜宾非遗》纪录片《宜宾小彩龙》。 7第七集:《女子踩桥》 播出时间:11月17日宜宾台新闻综合频道晚8:25 内容:1、非遗传承人(龙第明)、专家(陈长春)就女子踩桥的人文故事、历史由来、存在价值及保护传承等相关话题进行访谈;2、《宜宾非遗》纪录片《女子踩桥》。 8第八集:《李庄草龙》 播出时间:11月18日宜宾台新闻综合频道晚8:25 内容:1、非遗传承人(黄泽明)、专家(徐强)就李庄草龙舞的历史故事传说、目前李庄草龙舞的发展情况、采取的保护传承措施等相关话题进行访谈;2、《宜宾非遗》纪录片《李庄草龙》。 前面错过播放时间没有观看到的朋友也别急,下载无线宜宾APP,打开后在全部分类中点开纪录片即可观看宜宾非遗! 首部八集《宜宾非遗》纪录片让观众更深一步了解非遗 增强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 其实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在无形中我们时时刻刻都与非遗联系着 觉得不错点ZAN哦 (全文综合自宜宾新闻) 目前2万+屏山人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