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未来 近年来,龙岩市、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和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全面启动龙岩洞的保护和开发,将龙岩洞规划建设成为4A级景区,打造成为文化传承、美食购物、旅游研学、文化娱乐、夜间经济等为一体的龙岩城市名片和文旅经济发展龙头项目。为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利用好龙岩洞历史文化,凝集海内外乡亲力量,加快幸福龙岩建设,市、区积极开展“龙岩洞文化”主题宣传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龙岩洞历史、龙岩文化和龙文化,厚植城市文化底蕴,打造龙岩特色文化品牌,从而提升龙岩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由卢伟耀老师作词作曲,述说了龙岩是全国唯一以“龙”命名的地级市,人杰地灵,独领风骚,红军、冠军、网军,龙岩少年意气风发,立时代巨潮之浪头,而龙岩洞,作为龙岩文化的象征,见证了龙岩人千年的历史变迁,承载了龙岩人坚定的复兴信念,激励着一代代的龙岩儿女敢想敢干,能拼会赢。 新罗文体旅游,赞洞·见未来 词曲:卢伟耀 风吹了千年,梦从未变改, (再多的血泪擦干, 抬头北望,梦从未变改。) 有一种信念,龙骥四海, (总有一天重归山巅,龙再骥四海。) 哪怕是十里斜阳依旧树草凋零, 我看见少年在。 不管洞里洞外秋去冬来, 野火烧过来年花又开, 就算吾辈吾生风霜雪发白, 无悔洞见未来。 (挥斥方遒,八俊曾聚首, 漫长的黑夜总有不屈的灵魂在探索。 岁月如歌,天地人和, 怎么能忘记一路走来的波澜壮阔。) 不管洞里洞外秋去冬来, 野火烧过来年花又开, 就算吾辈吾生风霜雪发白, 龙腾天下龙嘯云外。 不管洞里洞外秋去冬来, 野火烧过来年花又开, 就算吾辈吾生风霜雪发白, 无悔洞见未来。 演唱:丛山 编曲:何云峰 和音:刘建明、廖志雄、吴寅生、陈锴录音/后期制作:邹晓强出品单位:中共新罗区委宣传部龙岩市新罗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龙岩洞简介龙岩洞坐落于城东的翠屏山,是龙岩人的精神家园,是外出游子乡愁所在,是独具龙岩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龙岩洞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年前)古越先民们就居在此,是龙岩区域内发现的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洞穴遗址。龙岩洞被发现是在晋代。龙岩洞分前洞、中洞、后洞,由于历史上采矿等原因,目前仅存中洞,其中中洞壁顶有两条龙,右边为黄龙,左边为青龙,因此得名。因洞中有“龙”,先民们在此建立了龙宫和寺庙,以求风调雨顺,自唐朝以来,游客如云、香火不断。龙岩因龙岩洞得名。西晋太康三年(年),始设苦草镇;唐开元二十四年(年),设新罗县,天宝元年(年),以龙岩洞为名,改新罗县为龙岩县。龙岩这一称呼,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了。而且,我们龙岩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龙”字命名的地级市,是南方龙文化的发源地。龙岩洞是龙岩的文脉所在。龙岩洞及周边留下了不少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刻,还有祭祀宋朱熹、文天祥和王阳明的三贤祠、王源书院、龙岩书院、龙宫书院等文化遗存,是读书人最爱来的地方。洞内外现有21处摹崖题刻,大部分刻于明清时代(是福建现存为数不多的地下大型题刻艺术之一),其中以明代官员王源的《龙岩记》最为著名。年,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写了一篇《游龙岩洞记》,应考第一名参加日本留学。龙岩洞经历了沧桑风雨。历史上,龙岩洞及周边的建筑因多次山崩土埋等屡遭破坏,明朝王源、清朝龙岩县令王有容等组织发动乡民多次进行修复。年,龙岩地区水泥厂上马后,龙岩洞因开采石灰石被炸塌。年9月,龙岩洞中洞被重新发现,恢复后形成现今规模。年,以龙岩洞摩崖石刻为名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龙岩洞重建工作被市、区两级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往期推荐年度区政府与政协联席协商会议召开龙岩市山麻鸭良种基地改造提升项目有序推进消防安全进企业——授课、实训,激活企业硬本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科学戴口罩,防护更有效! 来源:新罗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编辑:林旖旎 责编:俞晓芬 监制:温连光 新罗TV聚合新罗当地电视、报纸、网络三方媒体资源,是新罗区官方综合门户。篇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yw/145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