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4/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04:59

四川省屏山县的茵红李果香四溢畅销全国,两年时间里实现增收4.6亿,年创下了高达6.6亿的总产值,帮助大量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年屏山县正式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在这场脱贫攻坚战的背后,有一段浙江版的“山海情”。

年,浙江省海盐县和四川省屏山县签订了对口帮扶互助协议。第二年,56岁的王金良来到屏山县授课,这一来,王金良就一头扎进了屏山茵红李栽培的对口帮扶,如今还奔走在祖国西部的田间地头。

扎根热土,始于一片赤诚丹心

王金良出生在农村,自幼在农村长大,奔跑在山野之间,细嗅着泥土的芬芳。这让王金良深刻的了解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科技兴农的种子在他心底生了根。他说:“我始终相信,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才能实现我们的乡村振兴梦。”

大学刚毕业的王金良回到家乡浙江省海盐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这时正值沿海地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风口。

年,长江流域褐稻虱爆发,海盐县的情况十分危急。面临褐稻虱的威胁,王金良及其团队不慌不忙,用科学严谨的心态正确测报、科学防治,连续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防治行动,最终避免了8.13万吨,价值1.75亿的粮食损失。年,他又创建了国内首家友邦植保专业合作社,通过现代农业制度的创新,服务家乡农业发展,推动了海盐县农业现代化。

远赴西南深山,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年,海盐县和四川省屏山县签订了对口帮扶互助协议,王金良起初受邀在屏山县培训授课。在屏山县,王金良看到茵红李滞销,当地果农愁眉不展,这些都记挂在了他心里。

“屏山的茵红李卖不出去,我看到果农们期待的目光,我下决心要留下来。”随后,王金良主动请缨,向组织申请在屏山县挂职半年,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当地农民,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去,王金良便“不回来了”。

到屏山后,王金良一头扎进果林,上山下乡走村入户。在半个月的高度严密调研后,他对茵红李存在的问题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控产、提质、增效”的新发展理念。

“我要求他们一定要控产,修剪整枝。”因为还没有获得当地农户的信赖,“控产、提质、增效”发展理念的推行并不顺利。为了能顺利推行新的种植方案,需要花大量时间做农户的思想工作。王金良在当地二十多个村落进行巡回宣讲,踏进了八十多户门槛一对一做工作,只为农户能理解推行的种植方案能够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基层扶贫工作遇到的困难要比预想的多。王金良在漆树村做宣讲工作的时候,说服了支部书记做示范,在示范当天,书记的爱人坚决不同意,把修剪树枝的锯子都抢走了。后来书记一家人各做各的,一半按王金良的种植方案修剪整枝,一半没有修剪。功夫不负有心人,按照王金良方案修剪整枝的果树果子果型大品质好。这也让王金良“控产、提质、增效”的发展理念逐渐被当地农户所接受。

不忘初心,终使果香飘逸四方

茵红李的种植初步有了成效,王金良通过海盐县和屏山县的对口合作,构建了一条完整的茵红李产业链。他制定了茵红李“七统一”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的提出了“农技推广零距离”模式,建成了亩茵红李高标准基地。

王金良当年曾夸下“海口”说:“果农不脱贫,我便不撤退。”如今的屏山县,已经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这少不了像王金明这样的扶贫干部在一线的努力。年,尽管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屏山县的茵红李产值依然保持增长达到了6.6亿元,比年增收了1.5亿元,比年增收了3.1亿元。年2月,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准屏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年8月,正式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问及今后的打算,王金良表示自己还不准备离开。“我要继续发扬浙江精神,脱贫不脱帮。”这是王金良秉持的坚定信念。继续扎根西部,为西部地区的农业转型、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让西部地区的农民朋友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王金良还将继续奋战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用自己专业的农业知识把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让农业科技创造的幸福一直延续下去。他说:“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梦’更是‘我的梦’。”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yw/156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