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北方,横亘着一座雄伟险峻的石山,山势开张,而又秀丽如画屏,故名石屏山。其主峰牦牛顶,海拔近三千米。巍峨独绝,磅礴摩天。山中冈峦重沓,岩壑纵横,削壁渊落,奇峰参差。更有原始林木,密布点缀,四时荣谢,而生意无穷。人在山中,移步换景,瞻顾俯仰,应接不闲。山前大通河水,滔滔奔远。 石屏叠翠 连城之北,石山峻峙,其势开张,而又秀丽如画屏。自其西其北,即是万顷林海,而东而南,多为秃岭童原。施一山而分两境,堂奥内藏,门户既彰,造化之妙固不可言,而人名之石屏,可谓尽相。 石屏山主峰,称牦牛顶,海拔近三千米。巍峨独绝,磅礴摩天,晓迎旭日,夜悬星汉。 山中冈峦重沓,岩壑纵横,削壁渊落,奇峰参差。更有原始林木,密布点缀,四时荣谢,而生意无穷。 三夏间,松柏挺拔,灌丛蓊郁,杂花应时,芳草如茵。满目蔷薇黄,丁香紫,山丹红,马莲蓝,香馥色艳,似绣如粉,妩媚青山。好鸟和鸣,虫蚁微行,其间灵物,相生何止百千。又有数眼山泉,涓涓律动,生气倍添。 千年古刹 石屏山胜景天成,石尕石达寺尽占先机。山成一座寺,寺是一座山。寺建于石屏山东侧诸峰,乡人土语称险峻石山为石尕石达(gádà),并造此二字,故俗名之石尕石达寺。石尕石达寺历史悠久,缘起于盛唐,肇创于宋末,兴盛于明清,称誉为“文殊菩萨圣地,第二五台”,是甘青交界安多地区久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石尕石达寺佛殿塑像及珍贵法器文物甚多,据《安多政教史》载,明初所造佛像装有藏区、印度及汉地各圣地之种种佛物,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舍利等佛菩萨舍利及圣哲衣物。 千年古寺,兴废无常。年,石尕石达寺建筑全毁,石屏山植被遭劫,佛事殆废,损失难计。然人心不灭,70年代末,适逢浴佛节会,善信云集,倡议筹建。年始,四方百姓虔诚布施,历届贤达用心组织,而能工巧匠尽力修造,至年,八台佛殿等原址落成,复其旧制。其片砖片瓦,一石一木,悉赖人力,艰辛以成,人民之心,匪夷所思。而寺之营建,至今不辍。山中林木亦得以护育,而欣欣向荣。年,辟为宗教活动场所,古寺复兴,法流相续不绝。 八台览胜 自连城镇沿路向北六里许,可见山门。山门立于石屏山沟谷入大通河处,为四柱三间仿古式牌坊,斗拱飞檐,彩画精良。正楼下字牌,蓝底金字,上书“石尕石达寺胜地”。才入门,树木夹道,已远喧嚣。行峡谷间坡路,几经转折,约八百步,隐闻梵呗钟磬之声,而沟谷豁然开朗,愈进愈秀。 路遇金刚殿,殿三间二架,硬山式顶,内塑哼哈二金刚。殿左草地平坦开阔,其中有殿宇遗迹,当为萨班所建“乔嘎林”原址。其址背靠雄峰,面照秀岭,而二水环抱。 自殿右行二百步,二沟相汇,于此可驻足左望,山寺初显,只叹高不可攀。取道右沟,复行百步,见歇山顶大殿一宇,气势不俗。殿自年中秋重建。大殿悬韩正卿书“大雄宝殿”蓝底金字匾。大殿奠基,掘出旧址,得无数零落构件,复埋殿下,可见此处早有殿宇。大殿靠山,形如大鹏怒飞,人称祥瑞。至此,才在山脚,左有山寺在望,引人入胜。 过大殿院,循林荫道上行,五色风马经幡翻动林间。不百步,有龙王殿,双柱一间,塑石尕石达寺水府龙王。稍上,石峡如门,中有山泉一池,终年不竭。泉上石壁,旧刻龙治仙泉,今人以五台山有名清凉,特名之清凉泉。山寺饮水赖此,凡至者,无不掬而畅饮,或盥漱一番,顿觉沁润心脾。 过泉池,即始盘山之路。行丛林间,可遇一不老松,参天挺立,寿可千年。稍上,有天然石洞,洞口略饰檐柱,即成殿宇。内塑山神,戎装领虎,洞壁青石犬牙差互,自然成趣,此即石屏山山神洞。再上行,尽是之字形山路,片石满路,少有草木。 一刻钟,便至大经堂院。此即明初鲁本大师迁建乔嘎林之扎公日绰。禅院原大殿主佛塑宗喀巴大师及二弟子像,上层塑大畏怖金刚及文殊师利菩萨,右塑六臂观音威慑像,左塑阎罗法王像,诸佛像装有珍贵法宝。藏有金汁书写《大藏经》、《法华经》、《观音口授经》等经典。原大殿落成开光时,天生彩虹,花雨乱坠,传为佳话。今复建,庭院四合,名大经堂,现为石尕石达寺主佛殿。院门悬“钟灵毓秀”匾。正殿坐靠山崖,四柱三间,飞檐斗拱,二龙盘柱。内塑三世佛,匾曰“觉路宏开”。其南有殿,依山岩下施一层,成观河楼。经栈廊而出,满怀凉风习习,凭栏而望,大通河曲折山外,八宝川沃野物华。再看来时讲经院,已远落山下,而前方岭脉阴阳分明。右前方,石峰突兀,数松秀立,一巨石不知从何处飞来,险挂山崖,风动疑动,千钧一发,确为奇观,人称飞来石,或风动石。 出院门向西,有白塔四座,其一为菩提塔,并排三座即是明代鲁本桑木旦大师,及其二世丹增建措,三世丹增扎巴(清初)之骨灰灵塔。原塔亦毁,此为年重建。 再攀行数十米,便至一台千手千眼观音殿。殿坐西向东,歇山式顶,檐柱成回廊,尽占尺寸石台,内塑千手千眼观音。顺绕回廊一周,三面悬崖。 过殿前山梁,崖壁孤松斜出,有石阶或凿或砌,盘折而上,望而生畏。须全神贯注,手脚并用,攀上险峰。再登陡立砖阶,而至二台释迦牟尼殿。即明初所建南峰三宝殿,原殿塑释迦牟尼及二罗汉弟子像,内藏迦叶佛及释迦牟尼舍利佛宝,壁画十八罗汉。今佛殿为攒尖式顶亭阁,坐北朝南,稳立云台,栏外削壁,侧目惊心。内塑释迦牟尼及舍利弗、目犍连二弟子像。 扶下砖阶,自松林间下行,时隐时现,无几便绕至山后。前方危崖百丈,上依碧空,彼即山寺最险奇峰,三台弥勒佛殿即在峰巅。此崖即是弥勒崖,五世达赖、六世达赖、及二世嘉木样大师等曾作预言,此崖石壁将现弥勒自显像。二台三台,南北相峙,其间本是天堑,巧在恰有东西向一道小山梁横贯谷涧,一桥正卧其上,即是神仙桥。桥为山寺唯一明清故迹。桥东头有嶙峋巨石,据传古时上刻一诗:“过了仙桥抬头看,三台更比二台险。崎岖石阶心胆颤,巴过三台活神仙。”现诗文被毁,刻有经咒等。过仙桥,回望二台,孤峰突起,松林掩映,仿佛海上蓬莱,堪称山寺最秀。稍转,迎面石壁可见莲花生大士石刻像一面。 前有一线尺许宽石径,转折山后,复循路而上,便至三台路口。踏天然石级奋力而攀,可至弥勒佛殿。即明初所建中峰弥勒殿,原塑弥勒佛像,内藏佛菩萨舍利子等珍贵佛宝。今佛殿为歇山式顶,坐北朝南,内塑弥勒佛像。清人有诗云:“峻阁峥嵘倚碧空,此身恍入白云中。三台上有神仙住,曲径暗香一路通。”自殿西稍下行,路左有巨石一从,确为极佳观景台,驻此环顾,别有奇景。再下行至路口,暂可谓巉岩历尽。迎面山梁有捷径可上六台,径实艰险,而一路多巨石,接连突兀,怪松生石罅,攀爬瞻顾,风光迥异。 右有平缓土路通向幽林,尽出便是四台普贤殿。即明初所建西峰普贤殿,塑有普贤菩萨主从三像。今佛殿为歇山式顶带抱厦,坐西北向东南,稳坐崖畔。内塑普贤菩萨像。凭栏东望,前历三台,连波竞势,褶皱纵横。殿外平台横亘谷中,其境山势环抱,林幽气涵。平台西延数十米而突然截断,下临百丈石峡,有山泉滴落,名千滴水。立崖头西南望,河外连山寂如卧佛;西北望,小峰左侧,有枯木似仙鹤曲项探头。其北沟谷名四台湾,中有十数参天古松,皆千百年。两棵为最,相对而生,人称姊妹松。 过普贤殿右,入密林幽谷,即是上五台之路。山阴道上,不见酷日,并无岩途,只一心徐寻曲径,竞上峰巅。约一刻钟,已身在山寺最高峰,五台南海观音殿在焉。上五台岭,先有奇松,生石罅,虬枝盘旋,身形优美,人称迎客松。松前有佛殿,即明初所建北峰观音殿,内塑南海观世音主从五佛像,观音像栩栩如生,神态极似南海普陀山潮音洞观音。佛殿坐北朝南,为歇山式顶,左右置回廊,斗拱飞檐,匾曰“南海明珠”,内塑南海观世音菩萨,壁画四臂观音等。 数百步而至五台左下方,即遇六台养心观音殿,内塑养心观音。自殿左松林间向东下行,至一小峰,其后山回环似拥抱状,小峰则如怀中婴儿,七台送子观音殿即在其上。内塑送子观音,怀抱婴孩,身旁有诸多孩儿小像,妇女求子者,背身许愿,以纸团投小像,中者则以头发系之,生育后,则抱子上山还愿。此殿香火旺盛。 自七台下至谷底,复上行至对面山峰,即有八台文殊菩萨殿,内塑文殊菩萨。原殿即建于明初之东峰文殊殿,塑文殊语狮佛主从五像,内藏众多佛舍利,壁画五台山全景。殿坐北朝南,歇山式顶带抱厦,后坐山岩,前临危崖,独踞一方。自八台向西望,视角转换,诸峰佛殿,别是一番景致。 下至八台山下,有一高大石洞,即清代五世班禅大师——夏尔格丹尖措大师,所发现之焕公洞。此洞亦被当做摸子洞,于洞中石缝间摸得核桃者生子,得大枣者生女,亦有摸得古今钱币者,皆感欢喜。 离洞而至八台沟,沟内林木茂盛,瞻前顾后,秀色迥异。不一刻钟,下行至来时泉池。饮水消渴,涤荡身心,游山一日,而终得圆满。年年四月初八,是山寺浴佛节会,由来已久,既成一方风俗。期间,甘青邻县数万人民云集山中,虔诚朝拜者,踏青出游者,买卖饮食者,谈情说爱者,男女老少,摩肩接踵;佛号梵呗声,商贾吆喝声,民间曲调声,网络情歌声,杂响山谷,热闹非常,只一派悲欢尽显众生相。是日也,是佛诞节,贸易节,旅游节,文艺节,甚而情人节。堪称连城盛事,山乡一景,闻名遐迩,影响深远。 不要走开,长按中科医院曝光沈阳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