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4/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国宫廷古木建筑结构楠木乌蒙伐运考

作者:毛卫旭柳立琼

中国是最早将木结构运用于建筑的国家之一,既古老而又具现代美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木结构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其风格特性与城市区域环境特点相呼应,特别是宫殿和园林建筑的亭、台、廊、榭尤为彰显华夏人文特点。历史上楠、樟、梓、椆素有四大名木之称,楠木居其首,誉为神木,被视为“最理想、最珍贵、最高级”的建筑木材,宫殿苑囿、坛庙陵墓营建中,神树楠木的选用是重要的一环。

北京故宫“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24位皇帝的皇宫,也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年),历时14年才完工,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规模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其“栋梁之材”中,选用的楠木多出自偏远的朱提郡(历史上的乌蒙部、朱提郡、马湖府等,在今云南省昭通和四川省的宜宾一带。该区域先属蜀,后属滇。)北京故宫及现存上乘古建筑多为楠木建构,比较知名的有文渊阁、乐寿堂、太和殿、长陵等,都大量使用楠木建造。

楠木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悠久,且至今未间断的一种木材。自秦汉以来,一直都是皇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木材。《秦皇本纪》载:始皇统一天下,每征服一个国家后,就在咸阳仿建该国的宫殿。“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至汉时,皇室和诸侯权贵用楠木作为棺材和棺椁。历史上传言,阿房宫建设时,秦使用了大量的金丝楠木来建造。唐《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绝非凭空想象而是事实。

史记《秦皇本纪》:“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写蜀、荆地材皆至。”汉书《地理志》:巴蜀和广汉以“山林竹木”、“蜀、陇有名材之林”。南宋洪迈编著的《容斋三笔》:“作阿房宫,……近山无大木,皆致之远方”,运输方法为“两千人曳一柱,以木为轮,随而易之”,其价值为:“计一柱之费已用工数十万”。从明代始,金丝楠木被定为皇家专用,民间擅用即逾制获罪,一直延续到清朝。据传,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因为在自己的府第里使用了金丝楠木,被判罪杀死。

在唐、宋时期,制作木结构已形成了严整的工艺和制作方法。北宋李诫著作的《营造法式》:“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已被世界公认:第一部木结构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以及工料定额的技术规定或法规"。其将构件分为八个大类,主要依据跨度的大小、比例和材料的要求。如,强度、韧性等自性特征与梁、柱式构架溶入性。传统认为,楠木木性温润平和,不喧不燥。与古人需求与“内敛平和、恬淡虚泊”的生活境界相契合。古人自选择楠木营建房屋开始,便与皇室贵胄之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木质“水不能浸,蚁不能穴”,“出污泥而不染,历磨砺而不衰”,历经岁月的侵蚀而不易变形,成为皇家建筑选择的重要木材。

《元.南村辍耕录》记录一:楠木建造的宫殿,文德殿,其楠木不宣不燥,经久耐用。记录二:“后香阁,一间,东西尺,身75尺,高如其身,阁上御榻二,柱廊中设小山平床,皆楠木为之,而视以金,寝殿楠木玉榻,东加紫檀玉榻,香阁楠木寝床,金篓褥,黑貂壁幛,文德殿,又曰楠木殿,皆楠木为之,三间”。

明代的宫廷建筑、城楼、庙宇、行宫等重要的建筑,其栋梁必用楠木。北京宫殿建于大明永乐四年(年),其诏:"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明史卷三十记载有关楠木的情况:“正德十年,宣慰彭世麒,限大木三十,次者二百,亲督运京,赐赦宝谕”。明十三陵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棱恩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大殿之一,其:“占地平方米,黄瓦红墙,垂檐庑殿顶,全殿由金丝楠木巨柱支承,有金丝楠木60根,直径1.17米,高14.30米。”

楠木为做家具的优良材料,明代多选结瘿"满面葡萄"的楠木为精美品,为其花纹细密瑰丽异常。制作家具时,其显著部位多为楠木瘿子,以显图案结瘿之美。《博物要览》一直以来,对古玩藏家、经营者、学者有很大影响。其中有这样的记载:”骰柏楠木,出西蜀马湖府,纹理纵横不直。中有山、水、人物等,花者价高,四川亦难得,……。其第十五卷为《各种异木》对楠木的产地、植株及外形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产地::“产豫、章、湖、广、云、贵诸郡”。植株:“至高大,有长至数十丈,大至数十围者,锯开甚香”。种类:“亦有数种,一曰开杨楠(即影子木);一曰含丝楠,木色黄,灿如金丝最佳;一曰水楠,色微绿性柔为下”。选用楠木及主要用途:“今内宫及殿宇,多选楠材坚大者为柱梁,亦可制各种器具,质理细腻,可爱,为群木之长”。明代明谢肇淛撰《五杂组》亦有类似的产地及用途记载:“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署月做盒,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

《明史·宋礼传》对产地及宫廷用木的伐运记载:“会北京营建,命取材川蜀。既至,赐有司率夷民,历溪谷险绝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取之。”明代嘉靖乙卯年()版《马湖府(今宜宾屏山县)志·第三卷·提封下·形胜·山》也对该地楠木伐运记载:“神木山”在“西二十里,有记”。其文写到,“永乐四年()秋,询谋于群臣……必营宫殿”,皇帝“乃用命入山,以伐材焉”,故“集工部尚书,臣宋礼取材于蜀,得大木于马湖府……”

《大明一统志》对产地及宫廷用木的伐运记载:“神木山,在沐川长官司,西二十里,旧名,黄种葛溪山,本朝永乐四年,伐楠木于此山……”由此可见,朱棣移都北京时,修建宫廷的楠木取自于神木山。

云南省昭通市北部的盐津县历史上盛产楠木,盐津滩头乡,还有有石刻摩崖铭记:“大明,国洪武八年,乙卯十一月戊子上旬三日,宜宾县官部,领夷人夫一百八十名,砍剁宫阙香楠木,一百四十根,费银九百三十万两。

竖年后,盐津滩头乡原石刻摩崖上又复刻:“八百人夫到此间,山溪险峻路艰难。官肯用心我用力,四百木植早早完”。

清代以降,统治者对楠木需求量一直保持在高位态势。清代宫殿建筑外朝、内廷、紫禁城佛堂,楠木成为不可缺少的。楠木基本为皇家所垄断,将其作为御用之材,宫廷专门设有置办楠木的部门,因此楠木又有“皇木”之称。

楠木长于深山之中,山势险峻,虎、豹、蛇、蟒出没。要采伐优质楠木就必须到深山之中,死了不少的伐木人。“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是生动的伐木写照。屏山县神木山名字的来历,就出于朱棣听宋礼对楠木情况讲述:巨木难运,众人满脸愁云,忽然洪水爆发,巨木顺流而下,遇到巨石拦路,巨木非但没有受阻,反而撞击巨石,把巨石撞碎而巨木无损。朱棣听后将采木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

后世乾隆皇帝,专门写《神木行》“天地精英神鬼辅,化为鄧林疑夸父”。《方舆纪要》卷73沐川长官司:“神木山,在长官司西二十里。旧名,黄种溪山。永乐四年,伐楠木于此。一夕自移数里。因改今名,而祀其山神”。

清《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明清时的酉阳土司,曾多次将楠木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十月二十一日吏部议覆,原任四川巡抚韩世琦,后任偏沅巡抚,采办楠木,则称四川酉阳,土产楠木合式,请令蜀省督抚,劝谕捐输。康熙葵亥年(年),皇宫差遣多路人马,募众千余,进入乌蒙府北部的永善、绥江、盐津等地,寻伐楠木千株。

运去的明清时代,乌蒙府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俗有"搬不尽的乌蒙,填不满的叙府"一说。现今楠木成林已经是非常罕见了,树龄高的更是屈指可数,作为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已定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而崖壁上的石刻,各地的方志和文献,把我们引导至古乌蒙的深山峡谷。树林茂盛、古木参天,昔日楠木悠然其寿,以胜栋梁,成为中华木结构建筑文化中璀璨的华音。(作者:毛卫旭,云南鼎安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人;柳立琼,昭阳区永丰示范小学教师。于年6月14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zx/133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