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推荐阅读刘菁兰:抱膝看屏山 2、文学短章刘菁兰:三言两语的生活 3、文学短章刘菁兰:关于村庄的一些句子(诗歌) 4、延伸阅读许辉:满目阳光 第44期封面题字杜鹏飞《作家刘菁兰的一个瞬间》(摄影) 本期作家 刘菁兰,年2月出生,笔名紫蝶。安徽省作协会员,黄山市作协副主席。现供职于黟县洪星乡。喜欢读书、旅游、听音乐,崇尚简约、自由的生活;钟爱文字,认为文字是灵魂的出口。文字见诸全国各大报刊、杂志。曾获黄山市首届文学艺术奖。 黟县屏山村(图片:佚名) 抱膝看屏山 “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意思是用手抱着自己的双膝,远看如同屏风一样的山川。 这里要看的,却是因“有山状如屏风”而得名的屏山村。 坐在屏山水口亭上,也闲闲地抱膝远眺。长宁湖畔,清晨的雾气缭绕中,风动荷香,有人悠闲漫步,有人倚栏沉思,有人与荷相偎,亦有人不停地用镜头定格……远处的屏山村,在几座山峰的簇拥下,气定神闲、悠然自在;近处大片的稻田桑园沿着村庄的蔓延,透着生活的朴拙与鲜活。 这样的屏山,让你再也无法静坐,无法置身事外。 走,这就让我们走进屏山。 别长亭,过水口,走步道;走步道,过水口,上桥亭……也许你要看晕了,却真是这样的线路。原来,刚刚走过的是外水口,现在要进入的是近水口。这个近水口很是讲究,北宋中叶时建有石拱桥,桥上建有桥亭,亭内画有观音、财神、雷公电母等神灵图像,古代设有祭坛,为求神仙镇煞镇邪、保村护丁。 有桥,自然有水。发源于吉阳山的吉阳水由北向南穿村而过,众多石桥横跨两岸,临水而建的房子敦厚挺拔,真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小桥是用两块长条麻石横向拼搭,简洁又极具美感,溪流每过一段便有向下延伸的石阶供人近水浣洗,可见设计之精巧。 护河的石砌堤岸垒得整整齐齐,经年的岁月中,苔藓覆满绿草欣荣,石缝中每一处都有别样的景致。你看,那缝隙中钻出的几根芭茅草,临水照影,迎风摇曳,一样的活色生香;野月季巴巴的把自己的藤蔓往水边伸展,一路伸展一路花开,星星点点的牵引着你的视线,填满你的镜头。河水一路缓缓向下,走到中途被一个小碣坝拦住,于是漫过碣坝的水流便有了声响,有了气势,也形成一道白瀑有了飞溅的浪花,仿佛平缓的生活平添了活泼与朝气,轻巧与欢欣;旁边一颗大树靠着碣坝站着,孔武有力笃定威严的样子,仿佛这溪流的定海神针,安定又踏实。 沿河众多的房子与房子之间,许多的小巷,幽幽的通向村子的中心。随便进入一个,两旁高高的马头墙,灰白色的古砖,青石板的小路,一下子仿佛进入时空隧道,回到鼎盛的明清时光。你看那占地多平米的舒氏家族总祠堂菩萨厅,门楼四柱三间五分,外加两边八字墙上各有一个楼檐,合称七分楼,多个砖雕菩萨,高浮雕、五彩色,令人叹为观止;紧邻其后的是当前国内罕见的明代祠堂舒庆余堂,全长96米,占地平米,磅礴大气、恢宏富丽,大门铁皮包封,门环古拙,祠堂内墙裙、柱础等无一不精雕细镂,层层次分明,令人大开眼界。 在村中行走,你可以随意探访那些站立了几百年的老建筑。玉兰庭、敦仁堂、舒绣文故居,屏山拱峙、阴阳两极井、红庙…… 几百年光阴,多少面孔来来去去,多少故事浮浮沉沉,唯有这些建筑,沧桑坚忍,在岁月的风雨中依然伫立。仰望着那些高大的门楣,抚摸着粉墙上斑驳的云纹,倾听着建筑久远的历史,感受着古村深厚的文化,你知道,这就是你心底最美的徽州。 把你从时空里拉回的,是那些休闲、时尚的店招。累了,进去喝杯茶,品咖啡,在文创店里找一些屏山印记,在小吃摊前来一个屏山煎饼,谁说又不是一种享受呢。 就这样,走走停停,当你在一个农家小院里吃完腊肉、干笋、毛豆腐、小河鱼出来,夜幕已经降临。这时的屏山,仿佛一下子掀去了温婉羞涩的面纱,变得烟尘、热闹起来,经过一整天的沉静,这样的热闹又是你骨子里所期盼、认可又想投入的。 现在,小河边两岸,早已灯光旖旎。热闹的排档烧烤,露天的歌厅舞厅,特色的茶馆酒馆,精致的服饰配饰……屏山,在夜色中活泛起来。 那么还等什么,你是不可能抵挡得住夜色屏山的诱惑的。没有矜持,没有束缚,去歌唱,去舞蹈,去大声说笑,去纵情欢乐,这就是你渴望的真实又畅快的生活…… 真喜欢这样的屏山,喜欢远眺下村庄那种迷离梦幻,不谙世事; 真喜欢这样的屏山,喜欢近处时村庄那种亲切温婉,熨帖踏实; 真喜欢这样的屏山,喜欢白日里村庄那种宁静悠远,古朴清雅; 真喜欢这样的屏山,喜欢夜幕下村庄那种明丽鲜活,热闹欢欣。 都说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我说屏山喧闹宁静总相宜,一样的让你惊喜,让你留恋,让你沉醉,让你思念…… 再一次,水口亭外,抱膝看屏山。 夜深了,屏山再次安静下来,仿佛婴孩般进入深沉的睡眠。月色轻柔,做一次深深的呼吸,把自己融进去、融进去,你就是屏山的一部分…… 散文《抱膝看屏山》在年9月17日《黄山日报》“散花坞”发表,年6月在安徽省作家协会、黄山市文化委、黄山日报社、黄山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梦寻徽州”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 徽州乡村的野花(图片:程天歌) 三言两语的生活(随笔三篇) 看看你有没有带了不少很久不用的钥匙 晚上回家,因为路灯坏了,只能就着手机微弱的光,取出钥匙开门。 从包里拎出一串,叮叮当当,煞是热闹。但,找来找去,一时竟很难看清哪一个才是家大门的钥匙。 一时心急,忍不住举起手用劲拍起门来,直到家人开门才得以进屋。 回到室内,不禁气恼,举起那一串,找到那一个,想着怎样给它做个记号,免得下次再为此苦恼。 正想着,女儿走来。 “妈妈,你怎么有这么多的钥匙。它们是开哪里的门的?” 是啊,这些钥匙是开哪些锁的呢?我仔细看着,竟有一大半回答不上来。凝神细想,自己每天上班回家,两点一线,哪里需要这么多的钥匙呢?想着,竟有些茫然,这些钥匙,我真的想不起来曾经开过哪些门,在我的脑海中,曾丢失过一些关于这些门以及和这些门有关的故事的记忆吗? 我陷在深深的思索、焦虑、不安当中——为我这部分缺失的记忆。 “妈妈,这些找不到锁的钥匙,还留着干什么呢?放在包里好重哦!” 是啊,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如果那把锁早已不知去向,钥匙保留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女儿忽然象个智者,一语点醒梦中人。 于是,坐下来,细细清理,毫不犹豫地摘下那些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与锁分开太久的钥匙。 再看看留着的,无非是家里院门和里屋的、单位大门和办公室的,三四个,简简单单。下次开门,我一定会准确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了吧。 有些,既然忘了,就忘了吧,不必苦苦追忆,“人生/总是这样/忙着记忆也忙着遗忘//”;有些,丢了,就丢了吧,不必苦苦追寻,“生活/总是这样/不断拾拣也不断遗弃//……”。 有时候,我们所需的其实不多。多出来的,都是累赘呢! 就像生活,本来就很简单,需要的,不过是静下心来,明确自己心里想要的,然后,将所有的繁杂、累赘好好清理清理! 随笔《看看你有没有带了不少很久不用的钥匙》在年9月6日《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发表。 做一条幸福的蚕 中午,和女儿一起看新闻。 屏幕上,是一组国家主席胡锦涛到甘肃慰问灾区的报道,画面不断切换。 胡锦涛主席来到一农户家,看见农户正在给蚕喂食桑叶,那些白白胖胖的蚕宝宝一只只抬起头,似乎在等待着美食。胡主席从农户手中结过桑叶,亲自将一捧碧绿油亮的叶子洒到了蚕儿们的身上。这一幕是这样家常和亲切,令我感动不已。 半天没有吭声的女儿,忽然来了一句:多么幸福的蚕!! 我扭头,凝视女儿专注的眼神,心里又涌起一阵温暖。 幸福,曾经在不同人眼里,有着多么不同的含义啊!贫穷的人,会说富裕是幸福;孤单的人,会说热闹是幸福;居江湖之远,会羡慕高官厚禄的幸福;处庙堂之高,会怀念平民自由从容的幸福;身在喧嚣繁华闹市,会希望拥有宁静恬淡的幸福;处在穷乡僻壤,会向往置身繁华热烈的幸福;凡夫会为柴米油盐而幸福;雅士会因琴棋书画而幸福......成长中,总是能够经历这样的那样的幸福,也总是能够体会这样的那样的幸福,以为,已深刻懂得什么是自己的幸福。 今天,当女儿脱口而出蚕的幸福时,我还是异常惊讶于女儿如此细腻深刻的感悟。 像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我问女儿:“为什么你觉得那些蚕是幸福的呢? 女儿不解地朝我瞪眼:“妈妈,你看,它们活着,很精神,白白嫩嫩的,可是那里很多小朋友却永远离开了我们!它们有桑叶吃,不挨饿,它们安静地努力地吃,不担心有危险。还有人关心,给它们这么好的生活环境。以后它们还会吐丝、结茧,和以前一样……”顿了顿,女儿又说出了一句令我啼笑皆非的话:“真是幸福的蚕,还有主席亲自喂它们!” 是啊,好好活着,不挨饿,有安定的生存环境,能够从容镇定地过每一天,做自己该做的和想做的,难道不是最大的最实在的幸福吗? 忽然想起地震后自己收到的几条短信。 “活着真好!!!!!!活着真好,莫在意钱多钱少,汶川的震波,分不清你是乞丐还是富豪。活着真好,莫计较权大权小,汶川的楼板,不认识你头顶着几尺官帽。活着真好,莫为身外之物、世态炎凉烦恼,汶川的废墟,掩埋了多少豪情壮志、俗事纷扰。活着真好,请记住这汶川的分分秒秒,幸存的生命,再次演绎了爱的伟大、情的崇高。请记住我在时时刻刻为你祈祷,珍惜这份情、这份爱,你会活得更好!” “汶川地震,生死转换于倾刻。穷人与富人同行,少年与老人携手,恩人与仇人同去,平民与官员共趋,抹平了恩怨情仇,埋葬了利禄功名。当生命邂逅死亡,顿感生命脆弱、亲情弥珍,更使世人明白:得到别得意忘形,失去别怨天尤人;顺时要善待别人,逆时要善待自己,累了就自己歇歇,想了就发条短信。平安是福,深深地祝福我的每位亲人和朋友”…… …… 幸福的底线,是活着!这些短信凝聚着我们经历灾难后的智慧! 一次地震,一场灾难,使所有的人都在成长,都在成熟。连我小小的女儿,从那些灾难的报道中,也感受了悲凄,懂得了伤痛,理解了幸福!一颗敏感、善良而感恩的心,在渐渐长大…… 感谢女儿,让我看懂了蚕的幸福。 从此,就做一条幸福的蚕吧,努力地生活,勤勉从容地过好每一分每一秒;不辜负生命,不辜负时光,不辜负地震中给我们太多启示的逝者和生者、情景和故事,也不辜负那些依然幸福的蚕……
随笔《做一条幸福的蚕》在年6月5日《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上发表。 《阳光的步子》后记 《阳光的步子》是一篇在年获得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的散文。当时,获知这个获奖消息后,我心里就嘀咕:以后若出一册集子,就叫这个名吧。如今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阳光的步子》才终于从一篇单薄的散文变成案头这本厚厚的书了。 写文,是一种乐趣。多少个夜晚,一盏灯、一杯茶、一个人,自由地在文字中徜徉、跋涉,也在文字中沉迷、陶醉。一串一串的词语、一篇一篇的文章如暗夜的灯光一般汩汩倾泻而出,充实着这些宁静的夜晚,也充实着每日繁杂却恬淡的生活。从开始时的自娱自乐,到后来有亲人的鼓励、有长辈的期盼、有朋友的分享、有文友的交流,写文成了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幸福的事。早些年,便常有人向我索要集子,但那时我热衷在博客、空间里快速地刊发自己的文字,自由地与文友交流,未有结集的念头。但有一次,博客运行系统的瘫痪、自己单位调整以及搬家等导致电脑中文章储存的混乱,竟使几篇文字遍寻不着,心下十分遗憾和后悔。也许整个集子,是个不错的主意。 开始以为这是个相对简单的工作。因为多年的积累,文字是早就有的,花一点时间整理下应该不是难事。可是,就这样一头扎进去,竟也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自己文字比较杂,散文、诗歌、配照片诗文、歌曲电影感悟、专题片解说词如此等等,一下子竟无从下手,不舍删减。第一遍出来,40多万字,一锅大杂烩,自己都哑然失笑。后来果断把诗歌等杂七杂八的篇目移除,还是弄一本散文集吧,只保留了前面8个彩插里的一些有关黟县美景的题图文字。整理分类、核稿校对、版式配图等等……最后一遍样稿出来,倒也觉得清清爽爽、有模有样的,我看着终于舒了一口气。 这四个月来,这本小小的集子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感谢安徽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美编几易其稿的编排、版式封面的设计;感谢安徽省作协主席许辉先生拔冗为此书撰写序言;感谢90高龄德高望重的书法家汪西邦老先生为书题写书名并赠送书法及书画集;感谢黄山市作协主席李平易先生一直以来对我写作的关心和指导;感谢摄影家仲晓为此书提供大量精美配文照片以及提出许多框架设想;感谢摄影家王建忠、卢庭芳、李飞、范隆生等为此书提供的诗文照片……身边亦有很多朋友为此书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不一一赘述,一并致谢! “阳光的步子就是时间的步子,就是自己在光阴里行走的步子……”此刻的光阴里,我行走着,收获着满满当当的幸福和喜悦。捧着这本小集子,连同多年来的心愿,我终于可以在阳光下,再一次轻盈举步…… 屯溪滨江路的一角(摄影:程天歌) 关于村庄的一些句子(诗歌) 想念村庄 寂静的午后,开始想念村庄 我的目光一路碾过桑林、稻田、菜园、篱笆和晒场 老外公孤单的手势让我心伤 冬天早早来临,我的村庄 是否如城里的绿化树一样,已经做好御寒的包装 那条干涸的小河,大概早就消失了结冰的印象 广阔寂静的田野,装不下我贪婪的目光 高高的稻草垛、矮矮的土坯房,它们的惆怅也和我一样 我童年的时光,呼啦拉的在记忆里疯长 一条路,通往村庄 风随意吹着,树叶已经落光 远远的村庄用一缕炊烟遥遥的牵引着我 我这就去往村庄,我的故乡 一条路,帮助我抵达少年时光 冬天严肃的表情下 我的村庄在我的诗句里寂寞地穿行 没有隐晦的表达,只用一些最简单的词语唤醒我 让我在寂寂旅途里,捧着光阴轻轻的吟唱 一条路,通往村庄 我打点行囊,决心去把往事探望 也捎带去看一看年少时 我摘种的红豆树,是否还挺拔地站立在路旁 行走在村中 冬天的风声里,我在村中行走 我的目光跌跌撞撞 我的村庄跌跌撞撞 还有些什么等着我去的拾捡 老阿婆佝偻着身子和我搭讪 问我是谁家的闺女 提醒我尖尖的鞋跟 也踩不平那高高低低的路面 迎面几个孩童 我还能依稀看出谁的模样 可是他们只关心我手中的相机 有没有留下他们的笑脸 村头的红红出嫁了 隔壁的阿文也有了自己的家 我走在熟悉又陌生的村中的小巷里 兀自把一些往事牵挂 村庄的温暖 我的肃穆的宁静的村庄里,孕着火和温暖 一路上,灵魂的漂泊,随遇而安 在人群里,忽然找不到的方向 焦灼中,只有远处的村庄温热依然 红尘里,似乎繁华异常 奔波。欢聚。喧嚣。吵闹。声音如浪潮一样翻涌 可是,我知道,其实谁又可以逃离孤单 飞渡沧海,只想将心灵安放在一个地方 生命有时是一种悲伤,热闹大家分享 冷清却要自己品尝。很多人,寻不到勇敢 只在心里,挖掘着更大的伤 一日,一日,积蓄着虚妄和悲凉 其实,村庄就在不远方呵 不必,总在一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度日如年 我们把村庄丢失了,村庄却为我们把记忆珍藏 村庄里,那些孕着火和温暖的日子,依旧静静地开放 回去吧,村庄日夜在把你我张望 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将游子的眼睛照亮 生命里的反反复复,让我们终于明白 幸福只在通往村庄的、温暖的路上 诗歌《关于村庄的一些句子》在年1月6日《青海青年报?悦读》上发表。 屯溪珠塘里划船的人(摄影:程天歌) 满目阳光 ——散文集《阳光的步子》序 文/许辉 刘菁兰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当地文学界颇有名气。她的博客阅读者众多,散落全国各地的博友对她的散文作品也褒奖有加。 常说文如其人,阅读刘菁兰的作品,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阳光。那一篇篇文章中字里行间让我感受到她眼中一定洒满了阳光,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更多的光明与幸福,她的心中也一定充溢阳光,承载着对自然与生命朴素、浓烈的感恩和热爱…… 刘菁兰的散文文字细腻,遣词造句常有独到之处。这本集子中的《寂寂野草莓》、《高高梧桐树》、《香椿香椿》等作品,都是写景状物的上乘之作,掩卷仍让人回味无穷,然而我更欣赏的是她那些写人的作品。 她曾是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也是在这个岗位上被选拔出来,成为教育部门的领导。她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深厚的情感。在《感谢老师》这篇散文中,她向我们介绍了在偏远山区三十余载坚守一人一校的一位教师,用蘸满情感的笔触,抒发了对这位将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老师的推崇与仰慕,对那种甘于寂寞、默默无闻的坚守,她没有浮光掠影地描述,而是深入对方的内心,以一个平凡人设身处地地感受,去探寻一位不平凡者的心路历程,“那个比我现在年龄还长的岁月,不知道汪老师是如何度过的?一定有过寂寞,一定有过动摇,一定有过痛苦、一定有过挣扎……有了这种力量和精神,才有可能从迷茫的低谷中走出,才有可能让心慢慢沉淀,才有可能用平静的目光去注视前路,在一个人默默前行的时候也才有可能去感受温暖和幸福……”这种探寻、这种剖析,使人感到这样一位模范人物是人而不是神,他也吃五谷杂粮、也有七情六欲,他的境界也许我们一时半会达不到,但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他的思想和行为中学到一些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用的东西,也许这便是我们当下追求的文化人的正能量。 刘菁兰有许多描写自己与亲人之间情感的文章,从奶奶、外公、婆婆、父母乃至丈夫、女儿,一字一句无不透出对浓浓亲情的眷恋,这种眷恋更多是一种感恩与珍惜,这种懂得感恩的情愫,伴随她从童年走向成年。那篇《寻找炊烟》中,她描述了自己童年时每次等候母亲上山砍柴归来的心情:“那种孤单中的焦灼,那种等待中的心疼,让我的心早早长大,但却依然无法分担母亲的辛劳……”而多少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她,在寻找炊烟、寻找远去的乡村生活过程中,蓦然感悟当年“那一年四季灶膛内的炉火,燃烧的是母亲的青春年华,那烟囱里飘出的炊烟,散去的是母亲的如歌岁月”,这种彻悟式的感恩正是我们民族薪火相传的美德。 刘菁兰的文章中,不仅仅表现对家人的情,而且有不少对于身处命运低谷者悲天悯人的大爱。她生动地描述了那位因车祸而永远失去记忆的精神病患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来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默默地站上一会儿,然后默默地离开……她的描写使我在看这一章节时都屏心静气,深怕一丁点儿声响都会打扰那位失忆者对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虔诚的记忆与膜拜。还有,那位双腿残疾、只能靠凳子支撑前行的钟表修理工,尽管生计窘迫,却不肯在修理钟表时多收人家一分钱……透过这些不幸者动人心扉、惊人心魄的举止,她在文章中所表露的已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同情,而是将感情上升到一种敬畏和崇拜。 刘菁兰后来被调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镇工作,她的目光又开始得了白癜风该怎么治疗看白癜风要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