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书院是朱熹幼年从师苦读的学堂。它座落在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里屏山麓,即今之五夫乡府前村,肇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年)。创始人为朱熹的启蒙老师刘子翚,因他号屏山,故书院也以屏山名之。 刘子翚,字彦冲,自号病翁,生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年),逝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年)。他是南宋时期一位颇有造诣的理学家和爱国诗人,精于文学、理学,其诗的风格明朗、清澈,其中尤以忧忿国事之作更为优秀。他的父亲刘韐,曾任河北河东宣抚副使,在靖康之难中殉节,国恨家仇激起他的无穷愤怒,遂写下《汴京记事》诗二十首,一时流传大江南北,名声大扬。建炎二年(年),年已27年岁的刘子翚,怀着一颗报国之心,以荫袭出任兴化军通判,在任三载,政绩优显,但当时仁途黑暗,世事纷扰,加之因伤父为国死难悲愤成疾,故弃官归里,不问朝政,隐居屏山之下,潜心于讲学,致力教育事业。从此不复踏入仁途,在五夫里家居近旁,建起屏山书塾。 据《刘氏家谱》记载,书塾创始之初,刘子翚效法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宗旨,仅以乡里子弟为主,不论贫富,凡来就学者均予收授,故颇得乡人称赞,“入学生徒颇众”。绍兴十三年(年),朱熹秉承先父遗命,奉母自建安南溪精舍北迁武夷山五夫里,前来依托刘子翚之兄刘子羽。刘子羽为南宋抗金名臣,官至谏议大夫,赠少傅,谥忠定。当时为秦桧所排挤罢归五夫,闲居在家。他筑室安顿好朱子母子后,即将教育培养朱熹的重任托付给刘子翚。刘子翚见朱熹聪敏过人,能成大器,故十分乐意地收下这个学生,并以亲子侄之情倾力教诲。一些敏悟的少年纷纷慕名前来就学,致使书塾容纳不下众多学生。因此他又于绍兴十四年(年)扩建书塾,定名为“屏山书院”。书院规模宏伟宽敞,内有“复斋”、“艮斋”等书室,取“不远复”和“怀念东北”之意。并配有膳食起居之所,以便远方前来就读学生。当时,不但“乡人子弟均聚而学”(《刘氏家谱六经堂录》),且四方“后生来问学者,随其气质,开示为学。”(《朱文公集》卷《跋刘病翁先生家书遗贴文》)他在教授学生时,常常是“教语认学,终日无倦”[《刘氏家谱·序》]。在屏山书院肄业后成为名人学者的有黄铢、刘珙以及方士繇和魏了翁等。 屏山书院初建于屏山下的桂岩傍,前临潭溪之傍的海棠洲,背靠屏山脚下郁郁苍苍松桂林,环境极其秀丽清幽。当时刘子翚为其美丽环境写诗道:“春林绕舍青,门馆终日静。吾心乐有余,所寓皆胜境。更凿庭下池,溶溶浸山影”。《五夫里志》收录了这首逼真描述屏山书院清净环境的诗歌。 《刘氏宗谱》还记载:淳祐二年(年)刘子翚逝世近百年后,朝廷为褒扬他的教育业绩,特钦命兴建屏山书院,使它由私创书院成为国学,进一步扩大了屏山书院的建筑规模。当时按正规书院扩建,门前有坊,入门有庑,回廊曲折,屋分三进。正门悬朱熹撰书的“屏山书院”四个大金字的匾额,内设杏坛、书庑、六经堂,东为“夏斋”,西为“蒙斋”、书坊以及膳厅、伙房等,庄重雄伟。元初毁于战乱。明初洪武二年(年)再建,以后又多次修葺,最后毁于民国初年,现遗址尚可寻。遗址之旁,野草芬菲,古木参天,书院的残垣断壁依稀可寻,引人怀思不已。 屏山书院遗址于年12月22日经福建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赞赏 长按北京公立白癜风医院小儿白癜风能治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