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今天带来的老福州的历史

不说多了,知道1个就算你厉害

两千多年来,福州一直在不断发展

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发生改变

还别说,老福州人都不定知道几个呢~

01

以前福州名为“泉州”

福州,因福山而命名。在悠悠的岁月中,福州曾有多种名称、别称。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福州名为“泉州”。隋·大业三年(年)至唐景云二年(年),古泉州一直从属于福州,其中有两次脱离福州但又并入,到唐景云二年(年)前,福州持续使用“泉州”这个名称。

自汉高祖五年(前年)建冶城始,福州地区相继有晋安郡、闽州、丰州、泉州、建州等各种名称。唐开元十三年(年),因州城西北有福山,遂改名为"福州"。民间俗语:"福州、福州,有福之州"。

02

民国以前福州没有马路

民国以前,福州连马路也没有。最好的街道仅是狭窄的石板路,供行人和轿马行走。民国三年(年),福建巡抚使许世英议建福州马路,把地处水部的城楼拆掉,开辟了“福新街”。

△-年,从白塔上俯瞰,这是没有马路的福州城

马路从水部城楼开始,经水涧殿(火巷附近)、河塍(河塍巷附近)、泮洋、连宅、王庄、下甲、金墩(南公园附近)、红舍、中选,直达坞尾(玉环路)新码头,全长6公里左右。

03

五一广场以前是沼泽

现在的五一广场算是福州的一个地标,但有谁知道这里以前四周是一片沼泽、湖泊池塘。

到了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在于山脚下筑起了“月城”,后来又有了“南门”,南门城外留有一片空阔地,便是现在的五一广场,但那时它还叫“南校场”。

△年南校场(军队训练地、五一广场前身)

明清时期,这里主要用作官兵习武操练的场所,也是考选武举人的地方。

年,“南校场”改建为广场,有人说因为它是“五一节”竣工的,所以叫“五一广场”。也有人说因为旁边是五一路。

04

中平路旧时是有名的“风月街”

民国时期,福州的风月场所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在台江汛、田垱(即今天的中平路)一带,妓院林立,开设妓院者多是有背景靠山之人,只要缴纳花捐、卫生捐、警察捐等捐税,即可公开营业。

△民国时期的妓女陪客人打麻将

中平路是旧时福州的“青楼一条街”,各种大名鼎鼎的青楼妓院以及青楼女子都出自中平路。

△民国时期的妓女执照

到了晚上,这里灯火通明,瓜子、果品纷纷摆的琳琅满目,有客人点歌唱曲、有呎唱、闽剧,灯红酒香,轻歌曼舞,是巨商大贾、游人骚客、军政官吏寻欢作乐场所。

05

南门兜是约会圣地

南门兜在唐五代的时候成为福州南门。这时候,三山被包入城内,这才有了福州著名的“三山”。

年的南门兜可是时髦青年的汇集地,不少青年男女都会选择在那儿约会。

画面大门里面的那棵榕树就是现在南门十字路口的那棵,据说当年想把它砍掉,在原地开耕地种水稻。但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最后被保留下来了。

现在的南门兜只剩下路中间的大榕树了,因为修建地铁,四周都被围挡起来,只留下人们匆匆过马路的背影了,没有人驻足,更不会有人去那里约会了。

06

福州以前有一个东湖,比西湖还大

晋太康三年,即公元年,郡守严高修筑子城时,开凿东西湖,将东西北诸山的溪流聚此,用于灌溉周围农田。宋庆历中,东湖渐淤。到了淳熙年间,这里都成了民田。

△晋代以前,东湖可是城外东北处一个大湖

在晋代,东湖比西湖的面积还大,东湖的分界大约在今天的龙腰、温泉支路,从现在的琴亭湖周围延伸至东湖宾馆周围的位置,连今天的屏山公园、温泉公园都被覆盖在内。只不过当时的东湖还是在城外。

△到清代,东湖就成了城内的一泓小湖泊

东湖的范围从晋代以后就不断缩小,积淤成了平陆。到了清代,随着城区的扩大,东湖已成了城内一泓小湖泊了。

07

于山、乌山、屏山以前都是小岛

根据资料显示,在~年间,福州还只是一个海湾。距今年起,海平面逐渐下降,到今天的位置,福州盆地内沉积了几米甚至十几米厚的淤泥层,所以福州有很多用“屿”来命名的地名,如前屿、后屿、台屿等等。

△现在的于山、乌山、屏山成为了福州的标志,也成为了福州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到了商周至汉初时期,福州市区还是一片内海和沼泽地,于山、乌山、屏山等还只是岛屿。那个时候的福州可以用“福州湾”来形容了。

09

北宋以前,台江码头还在闽江中

10

福州城是一个太极

明代福州古城修建后,福州城被四座大山围绕: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方山(五虎山),北有莲花山,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格局。

中间又有闽江自北向南穿流而过,闽江支流又环绕着福州城,形成了水绕格局。

古人便把这种山环水绕的相对封闭式环境称为太极,福州的地理环境符合太极的地理要求,山环水绕的地理位置十分适合人们生产生活,繁衍生息。

11

福州原来并没有这么大

福州城,最开始是叫“冶城”,汉初,无诸时期始建,在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冶城的面积不大,城内的居民主要是王族、官吏和守城士兵。

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州城慢慢扩大。扩大的总趋势自北向南延伸,再向东南方向发展。

12

南后街以前由三个店铺组成

很早以前,南后街是由三个铺组成的,并且这三个铺,在现有所有的史料中,都无记载。

这三个铺的排列顺序从北至南,依次为朝宗铺、文儒铺、泔液铺。根据“朝宗”有“水汇集一起流向海洋”之意,可以推测出它的位置大概靠近如今的双抛桥。而文儒铺与泔液铺,则就在现在的文儒坊和泔液境附近。店铺多了,商业发展起来了,就形成了街。

△福州城台图(南门至洋头口)

民国初年(约年),由当时“福建陆军测量局”印制的福州城台地图,从这幅地图可以发现福州城内的道路发展比城外台江区快。城内的道路地名已从“铺”名改为“街”名,地契和石碑上所记载的“朝宗铺”、“文儒铺”、“泔液铺”已改为了南后街。

△《立典契》文儒铺地保,泔液铺(乾隆58年)

△以前‘朝宗铺’是南后街最繁华地带,这里有聚成堂等20多家书店。董家地契上有写到‘朝宗铺’。

13

解放大桥前身是12只木船架设的浮桥

宋代闽江的江水涛涛,十分开阔,阻碍了南北的交通,那时的人们只能利用船只往来南北。

宋代元祜崇宁年间,宋朝福州人王祖道担任福州太守,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他用只木船,架设起浮桥,船上铺厚木板,宽一丈一尺,两边设扶栏,并在南、北、中建3个亭子,供行人憩息。台江水急,每船皆用粗大藤缆分别紧固于江中所植的石柱上。终于实现了第一次跨越闽江。

由于江阔流急,风大浪高,浮桥被冲垮。宋崇宁二年(年),王祖道再任福州知州时,又发起募集建石桥,绍兴十一年〔年〕将浮桥改为石墩桥。

元朝大德七年(年),万寿寺的陀王王法助立志改建为石桥。大桥前后建造共花了19年时间,于元至治二年〔雪年〕才告全部竣工,后人为了纪念万寿寺和尚王法助的功绩,便把这条大桥命名为万寿桥,也就是后来的解放大桥。

茶亭街实际上只是两排房子联系着台江和鼓楼。一直到七十年代,茶亭街的后面仍是一片菜园和池塘。

15

古福州城内河纵横的原因

福州内河纵横,城外(台江)的多因历史上低洼地带逐渐浮出水面后留下的;城里(鼓楼)的多为多次建城留下的护城河;许多池塘则是当年建城取土时留下的。

△看看当年环绕着福州的池塘和河流吧,城市中还有纵横的河流贯穿着。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福州地理最大的变化时增加了工业路和福马路。

16

一代人的记忆——上海西餐厅

年9月25日上海西餐厅开业,就在现在东方百货旧址上,是我省第一家西餐厅,那是一代人的记忆。那时福州人对好朋友说:“走,去上西餐厅!”对女朋友说:“今晚上西见!”那种情形,就像孩子渴望进入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

直到年最后一家店关门,上海西餐厅结束了它辉煌的二十几年。

17

老福州人的心灵栖息地——潘秋书店

年10月,福州第一家民营书店潘秋书店在台江的达江路开张了。年,潘秋书店搬至南门兜,改名为“潘秋超级书市”。

年10月17日,潘秋书店在种种原因下,无奈关闭了。

18

学生族曾经的购物天堂——安泰夜市

印象中,安泰夜市总是熙熙攘攘,贩卖着各式各样的商品,是多少小伙伴的青春记忆。

年04月21日,安泰夜市正式关闭了,现今的安泰中心虽修整一新,人气却已不再。

回顾福州的这些难忘的过去

无论黑白还是彩色

都是她无比珍贵且永远无法复刻的美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福州城啊

默默地把她的美好沉淀下来

给我们一代又一代在福州生活过的人

以启迪、以祝愿、以期盼、以款待

福州,我祝你越来越好

来源:福州潮生活、中国海峡网、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删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会传染么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zx/64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