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微玉屏投稿邮箱:weiyuping

qq.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敢于担当、久久为功,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下定“脱贫攻坚、重于泰山,整县出列、奋勇争先,首战有我、有我必胜”的决心,举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年9月,玉屏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年,玉屏实现贫困人口全部清零,为19万侗乡儿女昂首阔步迈入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年。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的关键时期,玉屏融媒体中心将陆续从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东西部扶贫协作等不同角度,陆续推出一组系列报道,全面展现玉屏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努力和探索。玉屏“十变”:玉水屏山变金山

  一场对接会,卖果百万斤。

  年7月21日,贵州·玉屏皇桃品牌推介暨产销对接会召开,6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水果采购商齐聚玉屏,助力玉屏黄桃产业发展。活动后,刚下树的黄桃经分拣包装等工序后第一时间发往全国各地。

  “玉屏的黄桃真的很好吃,甜度杠杠的。”“之前一直听说玉屏黄桃香飘天下,今天也是真实闻到了玉屏黄桃的香、尝到了它的甜。”活动现场,各采购商好评如潮。

  这是玉屏侗族自治县农业产业革命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流水如玉、青山似屏,玉屏因此而得名。这也昭示了玉屏侗族自治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曾经的玉屏百姓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穷日子,如今,侗家儿女早已借助脱贫攻坚战的风帆,将贫困越甩越远。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中,玉屏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通过优化基地、扶强企业、打响品牌等组合拳,以油茶、生猪、食用菌、黄桃为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脱贫攻坚整县出列和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筑牢了基础。

立足优势调结构

四张招牌做强产业

  玉屏,地处贵州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充足的日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些成就了玉屏黄桃、油茶、食用菌等作物风味独特、口感上佳的特点,比较优势突出。   其实,玉屏农业生产先天条件并不好——面积平方公里,是全省最小的县,山多地少、耕地零碎,耕地面积仅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81亩。   如何于不可为处有为?这成为摆在玉屏农业产业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县委、县政府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气候特征,坚持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品牌效应,确定了将油茶、黄桃、食用菌、生猪养殖四大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生态产业,并予以重点支持。   17年前,刘远利从浙江省黄岩区引进一批黄桃苗,黄桃自此来到玉屏“安家”。随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林业、扶贫等项目政策的扶持下,玉屏掀起黄桃种植热潮。   种植户激增,如何避免恶性市场竞争?年,玉屏22家黄桃合作社携手成立了玉屏皇桃果业联合社,按照“统一价格、统一商标品牌、统一种植标准、统一管理”的方式,对玉屏黄桃进行管理和销售,并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联合社严格按照“四品、四化、四统一、四坚持”的工作要求,落实管理指导工作,走专业化、规模化、制度化、市场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打造玉屏黄桃精品品牌。而今,玉屏全县黄桃种植面积2.26万亩,黄桃产业成为玉屏的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带动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玉屏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油茶树龄不断老化、产量逐年走低,群众种植积极性越来越低,玉屏大片油茶林被乱砍乱伐,曾经绿得耀眼的茶山已是“伤痕累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玉屏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目标,紧紧抓住油茶发展的战略机遇,通过“公司+科研院校+基地+农户”的方式,攻克油茶“大小年结果”和“重大病虫害”难题。自此,玉屏油茶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全县油茶基地总面积22万亩,涉及全县农业人口7.8万人,其中涉及贫困户户人受益。   玉屏食用菌产业则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如今,全县食用菌产业已实现了“飞跃”发展。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充分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小、散、乱”问题,促进了产业集聚连片发展。截至目前,玉屏累计完成种植规模万棒,累计采收万吨,累计产值6.2万元。   年,广东温氏集团“落户”玉屏,拉开玉屏发展生猪养殖产业的大幕。为扶持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玉屏优先为养殖村硬化通村路、组组通、联户路、产业路,以实施生态畜牧业“”工程为总抓手,通过“公司+代养户”和“公司+集体养殖小区”的方式,带动农户参与,加快推进生猪一体化产业。目前,玉屏全县已发展年出栏头以上生猪代养户户,年出栏生猪32万头以上。   “正是因为产业对路,思路清晰,玉屏四大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市场占有率越发扩大。这四个产业逐步撑起了玉屏农业产业发展的半壁江山。”玉屏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同志说。

创新思维

打造生态循环全产业链

  近年来,玉屏不断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投产面积达15.4万亩,年产鲜果1.35万吨。油茶育苗基地   如何避免丰产不丰收?跳出只卖鲜果的思维桎梏,善于思考的玉屏人,这一次把目光聚焦在油茶发展上面,旨在打造全产业链,促进油茶产业生态循环发展。   今年3月,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桐木油茶育苗基地里,几十名务工的村民正忙着给油茶苗进行“换杯”移植,一株株油茶苗沐浴着春风,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今年计划移植万株。几个月后,这批苗将跨过山水卖到各地。”忙碌中的贵州黔玉油茶开发有限公司管理人员杨波打趣中带着自豪。玉屏的油茶育苗基地共计余亩,年生产各类油茶优良品种万株,卖出后的油茶苗将按1角/株用于村集体经济,2角/株用于贫困户分红。   同年10月,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鱼塘村郁郁葱葱的油茶林中,种植户姚沅明正在忙碌着。“油茶果采摘后送去加工,油茶果榨油后,剩下的油茶壳和茶枯卖给贵福菌业,不仅解决了这些‘废弃物’,还可以多一份收益。一年的油茶、油茶残渣等加起来有5万多元的收入。”姚沅明一边摘果,一边乐呵呵地算起了这笔丰收账。姚沅明   同一时间,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粉碎拌料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将晒干的茶枯和油茶壳粉碎,再配以粉碎的木屑、棉籽壳等材料,经过一番搅拌,制作成为菌包的材料。随后,将菌包材料包装好,再经过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发菌丝一系列的步骤,制作成菌包。在接下来的7个月里,菌包将完成它的“使命”——出菇。本是“废”物的茶枯和油茶壳在这一系列操作下,摇身一变成为群众致富“袋”。

装袋菌包

  7个月后,完成“使命”的菌袋将被送往贵福生态肥业有限公司,供其生产肥料。“之前,公司肥料发酵时产生很多异味,但是通过改菌种、改原料,现在从附近路过都闻不到异味了。”贵福肥业公司生产厂长黄龙仁说,回收回来的废弃菌包经过半个月的推翻和底纹发酵后,最终出厂。来自于土地的油茶果,在经过一系列综合利用后,又一次“反哺”土地。

贵福菌业公司的油茶菇

  如今,一条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已形成,油茶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致富果”,油茶产业已成玉屏自治县最耀眼的“绿色油库”。

坝区发展风生水起

百姓生活日新月异

  每到农作物成熟之时,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洞坪坝区皆是丰收景象,农户们三五成群地在蔬菜田里收割蔬菜,分类、搬运、装车忙得不亦乐乎,田间地头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在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玉米种一点、水稻种一点,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土地没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立足现状,玉屏积极响应省委关于来一场振兴农村产业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重要部署,以亩以上坝区为突破口,聚焦重点产业和优势品种,大力推广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和综合种养模式,通过“龙头企业+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让广大群众充分参与到坝区建设中,掀起了深入推进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开启了玉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截至目前,玉屏建设亩以上坝区16个,总面积.98亩,涉及农户户人。

西兰花基地

  “以前东种一点、西种一点,一亩地一年到头只有不到元的收入。现在种植蔬菜,一亩地一年可以种3至4季,保证春夏秋冬四季地里都有蔬菜,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每亩地的收入近万元,产值比以前翻了不少,群众积极性特别高。”洞坪村第一书记夏文树说。   “一个月差不多有近元的工资,加上我家流转了3亩多地,一年也有20多元的收入。”正在忙碌的村民夏志鹏高兴地说。   如今,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户人全部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年的17%下降为0,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玉屏融媒体中心记者:付加娣

编:鲁廷红校:季佩佩夏琅审:胡攀学姚磊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zx/88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