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整饬吏治和恢复民生的典范

——《署马湖事戴公去思碑》带给我们的治理启示

嘉靖四十年(年)冬,富顺人熊过饱含深情地为代理马湖府知府的戴冕写了一篇去思碑文,条分缕析,叙议结合,刻画了戴冕在马湖府一年的作为。这是一篇记叙文,刻画了一位廉洁清正的官员,他为何能赢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挽留呢?

文中说,“辛酉(年)春,马湖府守贰咸阙。抚台近沧谷公、按台范溪郑公廉知马湖之民,自木政后,频历灾异,民亦劳止。交谓必得仁明慎静者以莅,庶或有瘳也。乃檄重庆府戴公署事。”戴冕,生卒年不详,字服周,别号云川,卫籍出身,河南嵩县人。嘉靖丙午(年)进士,先是在德阳任教谕,后来升任巴东县令,又在吉安、桂林等地任职。在马湖府知府阙如的情况下,由重庆府过来代理职务,故未见于志书记载。明朝营建京师紫禁城,所需的巨量楠木大多从川南一带采伐,其中又以屏山一带最多,采伐楠木即是木政。从永乐年间到嘉靖年间,几乎没有中断过。在屏山中都镇,还有神木山和《神木山碑记》残碑,对岸的云南绥江,有多处石刻记录。楠木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需要大量的人员进山开路、采伐,山里蚊虫瘴疠严重,毒蛇猛兽出没,“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民工的死亡率高得惊人。接连不断的木政,为的是满足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却给屏山一带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戴冕接手的马湖府,可以说是一个满目疮痍,民力耗尽的穷苦地方。所以,亟需“仁明慎静者”才能恢复元气,发展生产。他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吏治,严格要求自己和下属,并且净化官场风气,深入基层,体恤贫苦百姓,使奄奄一息的社会状况得到了扭转。

整顿吏治,严明作风

“有宴设花币,诸属贺莅,郁郁常礼尓。公尽谢却,虽一果皆无所留。”戴冕刚来的时候,府中大小官员竞相宴请,名为祝贺,实际上是拉拢关系,求得今后关照。戴冕一一婉拒,那些官吏说,请吃请喝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但是戴冕坚持不为所动,即便是一个水果也不留下,足见其心坚定。当地学士王荣端和耆老袁琳等人把戴冕的事迹写在纸上,交给熊过看。熊过感慨说:“戴公其真仁人君子哉!”

戴冕又到监狱去视察,发现了大问题,管理监狱的官员竟然将一般的犯罪人员和重犯关押在一起,时间已经长达几个月。监狱管理为了捞取不义之财,让这些普通犯罪人员缴纳钱财,才能分到他们本该关押的囚室。很多人因为交不起钱,整日被重刑犯折磨,极度惶恐。“设处代完,先后以此赎负,因而至于不死者,不知凡几也。”这不是明目张胆的索贿吗?戴冕看了后,立即命人把轻微的罪犯释放。

在抓吏治建设上,“恆虑吏胥玩愒肆蠹,加意制闲”,之前的知府空缺,底下的官吏们开始荒废懈怠起来,渐渐放肆,形成不良风气,戴冕倍加重视,让他们认清本职工作,收敛身心。“且尝论曰:若等得贿无几,一或败露,非惟不能保其役业,复以身随,甚可畏也。”他曾和下属谈论说,你们这些人得到的贿赂其实也不大,一旦事情败露,恐怕连你们的差事也保不住,到后来锒铛入狱,可要引起重视啊。接着,戴冕又晓之以理,“若能知守法,自有本分受用,何必尓尓。”告诫之后,“胥吏(府上当差的小官吏)皆慑服,改旧图新,往昔一过检验事行。”为何底下的官员都信服了呢?恐怕与戴冕的为人有关,清代官员张聪贤总结得好,“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下面的官吏并不惧怕长官的威严,而害怕长官廉洁;民众不服从长官的才能,而服他办事公正;公正民众就不敢怠慢,廉洁官吏就不敢欺骗。公正让人明察秋毫,清廉让人不怒自威。

办事公道,厉行节约,不扰民

“在里甲,则具午饷;在地方,则致供张,其费不下百千。公奉两院(指监察和审理机构)委勘诬犯杨秀宠人命,止自携升米盂菜以往。里正(村长之类的职务)地方似不知者,从行辈不得以一水问及犯属。”以前办案,地方接待,各项开支耗费庞大。有鉴于此,戴冕嘱咐办案人员到地方办案时,要自带粮食和蔬菜、食具,连村长都不知道办案人员到访,严令从行之人,连水都不能向案犯家属索取,保证了办案不扰民。从源头上切断办案人员和案犯家属的牵扯关系,避免了徇私之类的事情发生。“又以公务赴叙(宜宾)谒守巡回,暑甚,覩(同‘睹’,看到)负乘者,有不堪状,心怜恻不怿(不高兴),乃以骑行。复论执马者曰:农夫立苗甚苦,得以马践伤之,其仁爱类如此。”一次,戴冕要去叙府办理公事,当时正值暑天里,烈日当头,他看到抬滑竿的脚夫已经撑不住了,便心生恻隐,下来骑马。并告诫马夫说,农夫种点庄稼很辛苦,不要让马踏坏了秧苗。熊过记述的这个小故事,说明戴冕在体恤民力、关心农事上是令人称道的。

心存正气,光明行事

“迨黄中寇交罗,东川(在云南,东邻会泽,南接寻甸,西连禄劝,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不靖(不安宁,指发生动乱),抚台三川刘公,委叙南卫[明洪武十年(公元年)升叙南千户所置,治今四川省宜宾市。属四川都司。清康熙元年(年)废]指挥某,取兵至马湖,则高坐画轿,恣肆刑削。公以礼法论之,唯唯不敢恣肆。”叙南卫指挥,是个正三品的武职,统帅五千多人,是一方大员,一般官员怎敢招惹。至于这位指挥是谁,连熊过也不敢提,只是委婉地以“某”替代。这位指挥奉命镇压东川的叛乱,领兵过道马湖驻扎时,坐在精美的轿子上,随意对人处以刑法,作威作福。戴冕实在看不下去,用道理和法律和指挥争论起来,他据理力争,毫不畏惧卫指挥的官职和威风,历陈指挥的过错,最后这位指挥自知理亏,不再嚣张跋扈。

“鞫讼狱,则烛之以公明,决之以果断,且不事鞭楚(施以鞭笞刑法),莫不畏服。”他处理诉讼和刑事案件,以公明为原则,果断行事,不滥施刑罚,老百姓反而既惧怕他又佩服他,这就是取信于民的正确措施。“有眚(灾难)灾难以赎者,即省发(批示、核发)焉。”有天灾人祸,及时核实,该赈灾的赈灾,该抚恤的抚恤,不让灾情扩大,人民受难。

以身垂范,不断完善自己

“朔望下学,专以身心之学,为弟子员谆复诲迪。”每月初一十五的日子,都要亲自去学校,为在校生员讲学,启迪他们。“以公堂貯费修治之。日用米盐,则以齐民价平易之。所随侍,止一二名头。”戴冕是个终身学习型的官员,在公堂上藏着治理方面的书籍,空暇时间就拿出来读。生活上不搞特殊化,柴米油盐都是按市场价购买,随从一两个就够了。

在他的带领下,风气逐渐明朗,人居有定所,务有职业,“公之政若此,此士乐于学问,农乐于田桑,工乐于审面(成语‘审曲面势’的省称,指工匠做器物,要仔细观察曲直面,力求精细。这里泛指做各种手工业),商乐于通化者,皆公之遗也。”可以说,执行与民休养的政策以来,士农工商各阶层都得到了发展,社会安定,则各行各业开始有序开展,这些都有赖于戴冕的功劳。

由于上级的征召,戴冕即将离开马湖,当地百姓留恋不已,在戴冕临走时,大批百姓涌到街上,拦住他的马车,不让他走,最后,他们凑钱做了一双新靴子,换下戴冕的旧靴,作为纪念。当初,薛瑄在湖广银场任职时,不畏强权,弹劾中饱私囊的官员,除掉为恶一方的地头蛇,减轻了百姓的徭役和赋税。离任时,老百姓感激涕零,在他临走时准备了一副银镫,用以换下他的铁马镫,薛瑄得知是银质马镫,又命人快马加鞭把铁马镫换回来。熊过当时在关中休假,听说这件事后,感叹道:“马湖父老,服公之爱(惠民举措)于心不已也。而复寓其爱于靴,寓其靴不已也,而复记其爱于碑。于此可见,仁人君子之用世,惟不知为己,而后能为人;惟不知为家,而后能爱国。”熊过认为,仁人君子的处世之道,先是“无我”,即不存私心,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我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不计个人得失,心存百姓为第一,服务苍生为己任。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出来,才能“为人”,即修炼出人的真正要义,体现一个官员的担当和奉献。同样地,没有小家的利益,不计较家庭的得失,舍小家为大家,才能走到爱国的境界来,家兴盛,国也昌盛。熊过对戴冕的思想境界给予了高度评价,“公以正直忠厚持身,以天地民物存心,故尓也。”正直忠厚,是百姓需要的官员,也是自身修为的必要元素,心怀天地民物,是每个官员该具备的啊。“不则(‘不’通‘否’,否则),人将惧其来而疾其去之不速,又奚(表反问,哪里)有若是来而喜去而悲?去后而思之不置,又谋以垂之于碑也哉。”否则,百姓怕的是如狼似虎的贪官,痛恨他不早点离开,这种人怎么可能来的时候老百姓高兴、离任的时候悲伤怀念呢?戴冕在马湖代理知府,仅仅一年时间,就让社会秩序和吏治回到正轨,靠的是多方面的努力,当然也与他过硬的个人素质有关。

熊过为什么要作这篇文章呢?因为他的职务是监察御史,弹劾贪官,纠举渎职是他的职责,但是清正廉明的官员他愿意为之立传传名,他对戴冕,流露出的除了赞许,还有油然的崇敬,是正直人士之间一种惺惺相惜之情,从他与被贬谪的文豪杨慎的交往中,我们可以一窥胸过的为人原则。

熊过、字叔仁,又号南沙,富顺县城内人。约在明正德初年出生。嘉靖八年(年)中进士,先为翰林院庶吉士,以后任兵部员外郎、再升祠祭司郎中、礼部郎中。熊过青年时学识即很渊博,在四川考中举人后,常在成都与文人墨客往还,所著诗文受到士林推崇,与新都杨慎(一年)、内江赵贞吉(—年)、南充任瀚并称“西蜀四大家”。特别是熊过在四川文化界的活动影响较大,对四川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马湖府志》里《同知赵远德政碑》等文章即是他所撰。

在嘉靖二十年(年)四月,因皇室太庙火灾,加上五月朝廷又大兴土木,导致天灾人祸不断,熊过向明世宗进谏,世宗大怒,将其贬谪到云南白盐井任副提举,后来熊过再次被人诬告,遂削职为民回川,直到去世。著有《南沙文集》,收入《四库全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zx/98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