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都粿粿、小编一直都想写一些东西出来。由于对粿粿这种东西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迟迟不敢提笔。小编一直以为中都茶食文化是蛮夷文化的遗传,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极不靠谱。而茶食文化的食品均来自明清时期的移民血泪史的记忆,也就是说这些饮食文化是外来移民的进入而在中都落地生根。而地方有人说我们的粿粿是贡粿,我也只能一笑了之。不过商业最好是传说而不是传奇。本来我们断层的文化就够可怜的了,就别雪上加霜而混淆视听。误导后人不好,因为这个食品文化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和流离失所的移民大迁徙。 而中都、在明清以前都属于彝族聚居地。而地方土司世袭以安氏和地方夷氏,后因安氏不服朝廷(明朝)被诛而夷都改名中都。而夷氏地方副长官司没跟着安氏起哄而被朝廷赐姓夏氏、意喻归顺华夏。从此夷、悦、夏三姓同宗而鼎力中都、最后因明修故宫,中都盛产楠木而敬献,随金沙江漂流到江苏进入运河到北京。而现在河南大部分悦氏后裔就是当初送皇木没回来中都的鱼凫支子后裔。 而中都的粿粿,属于移民带过来的一种休闲食品。而在中都河一代、一直有一种习惯就是摆茶食。 春节摆茶 (来自互联网摘抄) 随便走到中都河那一家亲戚去,客人到了,主人家让客人洗漱一下,休息一片刻。女主人就在厨房忙过不停,娃娃大小跟在大人后面忙前忙后。女主人一声吆喝:“喝一点甜酒,打一下点心,中午饭还早,快一点”。八仙桌上摆满了甜酒粑粑、荷包蛋、端上了桌子。桌子中间一个大的木制的九格大茶盘在,粿粿、炒米糖、炒花生、黑桃、沙胡豆、板栗、水果糖,核心就是粿粿炒米糖,粿粿的形状主要有园的,长园形的。粿粿面上沾有五颜六色的炒米子的,芝麻的,苏麻的。女主人忙着跟客人续茶倒水,添粿粿、炒米糖。不懂事是小朋友,爬上桌子,指着自己喜欢的糖果抓来朝自己衣服荷包里面塞。点心打了,客人与主人的龙门阵,家常是摆不完,屏山的浓浓的炒青茶,慢慢的品着。正餐女主人或者男主人慢慢的张罗,一桌丰盛的午餐一般都在下午2点左右才做好,资格一点人家做菜是非常讲究的,“五大四小,三蒸九扣”,特别是新新姑爷,亲家相互请拜年酒就别具一格了。肚儿整园的小朋友早都跑得无影无踪。 做粿粿 做粿粿 秋天收获了,中都河流域的光照雨量充沛,秋天的晖晖太阳出来,就开始把大黄酒谷,摊在晒垫里面,要慢慢的覆去翻来的晒,太阳大了不行,怕把酒米晒过头了,打来米不白净,碎米子多。酒米打好,用筛子把碎米子全部筛掉,大的土瓦缸子浸泡酒米,放在阴凉地方,泡米的水必须天天换一次或者两次,根据气温高低确定。米浸泡到手指拇轻轻的一抳就会成米浆,开始就用石磨慢慢磨成米浆,用白布帕子,或者白布口袋把米浆装好,吊起滴水气,干湿合适。就把门板下一扇作案板,面上铺棉的白布单子,开始做粿粿粑粑,一般做手拇指厚,大小要一致,厚簿均匀,粑粑不能开裂,一层放不下,可以在粑粑面上再盖一层白布单子,重在上面放一层,面上再盖一张白布单子,把水分再吸干一点。开始再准备一口干净小一点锅儿,锅儿放在垫有谷草的脚盆上,拿出撬粿粿的竹竿,几张棕叶子,生的要在开水锅里烫熟,增加韧性。撬粿粿粑粑最好的杆子,河沟边生长的大水芦槁长得非常老腊的,因为他不会沾粿粿粑粑。实在没有就是竹竿。 大二水锅烧上一大锅水,一定要加上大火,粑粑一个一个轻轻从锅边梭下来,一般一次下10斤左右的粑粑下锅,盖上锅盖,粑粑全部凫起了,就打开锅盖,一定要煮熟,一定要水宽一点,才不会浑汤,煮熟了,用大的漏勺,打起来,滴干水气。两个壮劳动力就开始搅拌粿粿粑粑,另外一个还要蹬下一只手掌好锅儿,一只手用锅铲把沾到锅边的往中间铲。 准备粿粿药,有两种方法:一种原来粿粿药都是山坡上生长一种块茎野生,应该是属于葛藤一类植物,叶子非常小张,年年都要做,就从坡上找一些回家种在田边地角的石旮旯里面,要做粿粿了,提前几天就去刨几个回家来清洗得干净,一般有药的剂量就是两升酒米(斤米),拇指粗大的药,中指拇四个节子长在石窝舂绒;另外一种就是1两黄豆在石窝子里面舂绒,如果要做有一点颜色的粿粿。就可以用红的食品色素一点点,能够把药物染红就是了,药的剂量必须掌握准确,少了今后炒粿粿不会泡酥酥的,就会成为铁吧粿粿。药多了粿粿炒泡了,会焉下来去。粿粿搅拌绒了,就用手背去试一下,觉得不烫手背了(就是人体的体温38度),再把药放下去,搅拌转,必须两根竹竿两个对面站着一上一下的来回搅拌,最后粿粿粑粑要搅来全部把两竹竿沾来提得脱。这时就要把案板收拾干净,用筛子筛淀粉筛案板上,两个用力气把它撬上案板中间,用棕叶子缠在竹竿棒子上往下拉,这样就把坯子和竹竿分离了。冷一下,面上再晒一层薄薄的淀粉,开始把粿粿毛坯扯成拇指厚的一大块。凉上一天至两天。开始用锋利的菜刀切成中指拇大小的条子,刀口面也要沾上淀粉,边角料就切成方块。然后把切好是坯子摊凉在专门竹篾编的栅子上。放在通风的地方,太阳不能直接晒,干了就收藏好。到了农历腊月20左右就开始炒粿粿,炒粿粿,一般都要两种河沙,粗沙子细沙子,桐油。必须两口锅,小锅就用细沙先要把粿粿坯子预热,大的一口锅用粗沙子炒热,要用桐油先把沙子制一下,专门一块木头做铲子,预热了坯子下锅急火快炒,必须要把粿粿炒泡,成黄色,马上起锅,粿粿炒完,最用河沙炒阴米子。又开始准备炒苏麻,苏麻要全部碾细。芝麻要炒香。炒好的粿粿要用棕扫子把上面沾少量沙子扫掉。锅里就开始准备熬制糖浆,比例一般是7成红糖3成红苕麻糖,红糖先要煮成糖水沉一定时间,慢慢篦下锅,清除杂质。红糖水熬到能够挂排,糖浆起丝丝,红亮。掏起来放在一边。清理好的粿粿下锅沾满糖浆,阴米子花用竹皮撮箕装好,粿粿铲在里面,抛来沾满炒米子。芝麻苏麻用同样的方法沾上。最后再用手工把做的炒米子粿粿轻轻的搓一下。 而我们中都粿粿、就是中原一代的蓼花糖,不管是外形和做工都大同小异、所以小编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食品是随着明清时期的大迁徙的带入而改良。 国内一模一样的茶食:蓼花糖是陕西省传统名贵食品之一。它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一层白芝麻。咬开后,里面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糖心。以其形态肥大蓬松似蓼花果实而得名。无论用来招待客人,还是馈赠亲友,皆称上等食品,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与吉林福源馆蓼花糖、河南安阳蓼花糖并列,为我国三大著名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年),已有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成品呈圆柱体,个大体松,皮色金黄,肉质洁白,呈丝网状,香甜酥脆,绵软易化。 蓼花糖,历史悠久,味形兼美,畅销不衰。目前,除销于省内外和北京、广州等地外,还出口香港等地。改革开放以来,三原县每年生产蓼花糖吨左右,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年和年,先后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年和年又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中国经济特区成果博览会金质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博杰品尝了南茂牌蓼花糖后,挥毫题写了“蓼花糖宫廷食品”七个大宇。 后记:综合以上资料看来,中都的粿粿茶食也并非独家所有,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以这种茶食的模式休闲食品在国内许多地方都有,而苕粑丝和炒米糖也不是啥稀奇的货,不过其手工和技艺应该想办法申请非遗技艺文化。让这段断层的文化历史,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因为这些饮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我们老祖宗的迁移时期的辛酸和血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shanzx.com/psxjj/8347.html |